
研究智慧城市發展的學者曾指出,每個城市會根據自有的資源優勢,來設定城市發展的目標。一般來說,智慧城市主要體現於政府管理、市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生產三方面。
數月前政府發表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當中便有下列數項目標:第一,讓市民的生活更愉快、健康、聰明及富庶,同時期望更妥善地關顧長者及青年人,令大眾對社會更有歸屬感;第二,減少資源的消耗,令香港更加環保、清潔、宜居,讓香港這城市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第三,讓企業可利用香港友善的營商環境,促進創新,同時令工商界、市民和政府進一步數碼化和更通曉科技。
為了達至智慧城市的目標,收集更多的數據便是其中一種方法。例如在智慧出行方面,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智慧城市目的是改善城市管理,藉着更換智慧燈柱以收集大量數據。他指出,為了收集更多數據,政府未來於中環及金鐘、灣仔及銅鑼灣、尖沙咀及觀塘,更換約400支傳統燈柱為智慧燈柱,配合5G科技,加裝多功能感應器、通訊裝置等,以收集天氣、人流、車流等數據。
此外,政府2020年將建立大數據分析平台分享數據,讓部門內部即時分享數據,協助制定政策和改善服務管理。
社群數據創商業價值
原來智慧城市項目中提及的大數據概念,其實並非什麼新鮮的事情。早在2000年初網絡熱潮興起時,網絡專家們就已經開始研究人們上網的行為,包括上網時間的長度、上網時段、曾瀏覽那些網站、使用者的cookie和搜尋行為等。
社群網路如facebook、Instagram 及 Twitter 等更將人們的互動關係數據化,這些社群數據便能為商業機構創造大量的商業價值。這些大量的數據即所謂大數據(Big Data)。
如果智慧城市必須使用大數據概念的話,我們便應該了解一下什麼是大數據。一般而言,大數據的定義主要是容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多樣性(Variety),亦有些人會為大數據加上真實性(Veracity)和價值(Value)。如此,智慧城市的設計成功與否,資料來源是否多元化、回饋速度是否快捷、能否真實反映市民們的所想所需便是成功的關鍵了。 ■張錦華博士 香港常識科教育學會理事、 Google Certified Educator、 Apple Teacher (Swift Playgrounds)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