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記者手記】對談張嘉珍

2018-03-27

(文:香港文匯報,張:張嘉珍)

文:今次首度納入畢加索、夏加爾兩位西方大師,在西方作品的徵選上你有怎樣的考量?

張:這次特別找這兩個藝術家進來參與「戰前亞洲藝術」部分,並非要讓他們凌駕在華人藝術家之上,而是反之將他們融入到東方藝術來看,拍場呈現角度來講,西方藝術家的介入,也是要構建一場時代場景裡的「東、西對談」,引出更多理解線索。

所以選件方面,我並非以西方藝術的選件為標準,而是從東方眼光出發,挑選有東方線索的西方作品,看哪些可以和東方現代藝術家溝通。好像畢加索,如果是挑了一件畢加索很貴的女人像,就完全沒有辦法對看,所以我特意挑選了他上世紀20年代頗具東方氣息的作品。夏加爾的話,當時有好幾張,最後還是選了構圖最豐富的一張,不能僅考慮年代,要有題材的完整性才能有更多的解讀。

文:請簡單介紹這次畢加索的《若安樂松風景》。

張:這次特意選小一點的畢加索,500萬到800萬港幣估價,在讓大家都可接受的範圍。整個20年代,畢加索和妻兒生活在法國蔚藍海岸的若安樂松,他生活順境,也發展一系列以此地為主題的風景畫,這件就是其中之一,所畫是維吉耶別墅和南部海灘。畫面結構來講,這件是內圓外方的空間佈局,透視的方法非常接近東方庭園的「穿透視覺」和「移步換景」,可見他對東方藝術的攝取。

我拿到這件時,向畢加索基金會調了所有他的檔案來看,他們把相關資料、照片全部予我,非常的豐富、清晰,這就是西方大師的推廣基礎,很早就有豐厚詳實的檔案、資料建立,早期華人藝術家,恰恰在這個環節太過薄弱,真的非常可惜!

文:相比趙無極、朱德群的抒情抽象,以往大家會說林壽宇、李元佳代表的戰後藝術是華人冷抽象一脈,這樣的解讀對嗎?

張:實際上一直以來所謂「戰後冷抽象」中的「冷」,是西方核心語境下產生出的概念,可追溯東方文化根脈,對於我們來講就並非是「冷」,而是一種東方的哲學性,從古代書畫起我們就在形而上的範疇裡講求「意境」,這已經是東方式的「抽象」,可西方人看來,這種面貌好像就是「冷抽象」,但「抽象」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創作目的。

所以這個部分,我會透過拍件解釋出來:我們東方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戰後這些所謂「冷抽象」的探索,發生過程是怎樣的?根源又來自哪裡?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