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釋天》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祀字早已不用來稱年了,年、歲、載三字則一直通用至今。
年是穀物成熟的意思。
農作物大都是每年收穫一次,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古人把年作為歲名,正表示對農業的重視。在古代史書上,常有有年或大有年的記載,有年就是豐收,大有年就是大豐收。人們至今還把一年中農作物的收穫情況稱為年成。
歲是太歲,即木星。木星大約每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因而古人用來紀年。此外歲字也有穀物成熟的意思,古人說望歲就是盼望好收成。
載字原來解釋為開始。用載稱年,就和人們平常說的「歲序更新」是一樣的意思。
除上述年、歲、載三字外,古代還有用稔、茲稱年的。
稔與年為同源字,也是穀物成熟的意思。古代穀物一熟為年,因而也叫年為稔。《國語.鄭語》有「凡周存亡,不三稔矣」的話,三稔就是三年。
茲字,《說文》解釋為「草木多益」,也就是草木滋長繁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如果說把年作為歲名起源於農業社會的話,那麼把茲作為歲名就該是發生於遊牧社會的事了。《呂氏春秋.任地》有「今茲美禾,來茲美麥」的話,今茲、來茲就是今年、明年。
年歲還有不少的代稱,如星霜,因為星辰運轉一年循環一次,霜則每年至秋始降;如寒暑,因為「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周易.繫辭下》);再如通常說的寒暄,意思是人們見面時談一些天氣冷暖之類的應酬話,其實寒指冬季,暄指夏季,一寒一暄,也就代表一年。
中國在地球的北半球上,大部分地區屬於北溫帶,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也稱四時。據近人考證: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稱春秋就意味茪@年。《莊子.逍遙遊》有「蟪蛄不知春秋」的話,意思是說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上古史書也稱為春秋,因為記載史事必先標明年份。後來曆法日趨詳密,由春秋二時再分出冬夏二時。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些古書上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就是這個緣故。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春秋二字是春夏秋冬的節略,用來代表四時的,其實並非如此。(未完待續)
書籍簡介︰文言文是不是很難?其實漢語詞彙古今雖有差異,也有繼承。要準確掌握詞義,辨別古今詞義的異同,才能讀懂祖先留下來的著作文章。漢語歷史悠久,文言成語、典故一向生動精練表現力強,大多數在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使用時不能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不妨嘗試窮源溯流,把來龍去脈了解清楚。■資料提供︰商務印書局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