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珠落玉盤】首創紀傳體 《史記》多典故

2018-03-28

現今香港的文憑試課程中,不論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中國歷史科,都把一本書列入必讀範圍,那就是《史記》。《史記》大家想必都聽過,即使沒聽過書名,也必對其中記載的歷史故事和成語耳熟能詳。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為西漢的太史令,首創紀傳體的撰史方式,整理、記錄遠古至漢初之史事。

《史記》既為研習中國歷史的必讀典籍,其文字水平也高,富藝術美,不少內容後來都成為話本小說和戲曲的材料。南宋學者鄭樵褒揚《史記》:「六經之後,唯有此作」。而當代的魯迅也在《漢文學史綱要》裡稱讚《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承父遺志修書

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修史的遺志,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後來獲罪而發憤著書,旨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負史家之職責,繼《春秋》之精神,終成《史記》這一不朽典籍。

《史記》記載黃帝至漢武帝的歷史,《史記》不採此前史書常用的編年體制,而首開紀傳體的撰史形式。紀傳體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此法為不少後世史書仿傚,唐後幾成定例。

《史記》的主題,共分《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類。《本紀》記執政者之事跡;《表》則以表列方式整理史事發生次序;《書》記載歷代典章制度;《世家》記述對社會、政治有影響力的家系或貴族事跡;《列傳》則記錄社會不同階層人物的面貌。

司馬遷每於客觀述史之後,附以主觀的個人感受或評價,以「太史公曰」起頭,呼應他「成一家之言」的論史精神。

《史記》除了記述史實,也促成「史學」的出現。錢鍾書在《管錐篇》中提及司馬遷寫《史記》時對當時皇帝的取態,司馬遷先是在《五帝本紀》中以黃帝開頭,這跟漢武帝推重效法黃帝有關,然司馬遷又提出與另一篇文章《封禪書》結合來讀,此既表達對武帝的尊敬,也有批評諷諫漢武帝勿昧於鬼神封禪之事。

錢鍾書在此指出,司馬遷對後世而言,功勞不止在於寫史書,也由於他探究史事背後的意義,故他可說是史學的鼻祖。

《史記》富文學性,藝術成就高,其中塑造人物形象尤其出色,如在《項羽本紀》中寫出了項羽極複雜的性格;而在《刺客列傳》中,以秦舞陽烘托出荊軻的勇敢,而樊於期、高漸離等配角,其人其事佔篇不多,然寥寥數筆,人物性格特徵都躍然紙上。

今天,不少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如大禹治水、臥薪嚐膽、屈原投江、鴻門宴、四面楚歌,材料主要來自《史記》。

由此可見,讀《史記》除了有助了解中國歷史,也可在認識客觀史實的同時,學習分析和評論歷史,知其所以,也知其所以然。此外,書中不少篇章也可看作文學作品閱讀,增進文化素養和文字水平。■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