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每天奔波忙碌於工作之中,想要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本書並不容易。隨茯鴔猼熄i步,電腦打字逐漸代替寫字,能夠利用抄書來進一步求學的人更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會想起在學期間被罰抄的不快經歷。今人讀書不但沒有古人多,連提筆寫字的機會也愈來愈少,無怪乎執筆忘字的情況相當普遍,而能寫得一手好字的人也不多見。
古人讀書不像現代般容易,因為在印刷術和造紙術未發明前,書籍都是通過抄寫流傳。
早期的書籍一般抄寫在竹簡或絹帛上,由於古代帛價貴而竹簡繁重,流動甚為艱難,生活條件較差的人買不起書,只能透過借書與抄書的途徑來追求學問。即使在雕版印刷流行後,許多書籍仍然得之不易,抄書仍然是閱讀和傳播圖書的重要媒介。古人不但不視抄書為畏途,反而把抄書看作治學的門徑。
抄書抄成文學家
王應麟在南宋以博學多才聞名,他每次到館閣讀書,都會先將小冊子納於袖中,凡見到典籍異聞,則一一筆錄,然後藏在袖中而出。王應麟利用這些難得機會,抄錄了大量文獻資料,並借此將不同主題的知識分門別類,為後來考中博學宏詞科奠下堅實的基礎。他一生著作宏富,作品多達三十多種六百多卷,不能不說與勤抄書有關。
明代張溥也是一位愛好抄書的文人,他讀書比一般人艱苦,很早就養成了抄書習慣。據《明史》記載,張溥自幼嗜學,每讀一書都必須抄寫,朗讀之後再將抄寫過的文章燒掉,然後重新抄錄,如是者來回六七次之多,後來更索性將自己讀書的地方命名為「七錄齋」,以示抄書的重要。
張溥持續不斷地抄寫,最終成了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但對一般人來說,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文學家,能抄一遍已不容易,反覆地抄寫有時難免會產生空洞乏味之感。
事實上,像張溥那樣勤於抄寫,並不是為了抄而抄,而是通過不斷地抄寫和朗讀來幫助理解文意,增強記憶力。這些經過不斷抄寫而建立起來的知識「寶庫」,將來要運用時便能得心應手了。抄書的好處除了能累積知識,培養專注力外,當感到心煩意亂時,不妨拿起筆來抄寫,讓心情回歸平靜。■琤芮瑊z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陳鴻圖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