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文山字水樂春風】化作春泥更護花

2018-04-27

月前,偶然看到電視台重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五場,令我有些感觸,有些事有感而發。

我知道此節目已完成第三季的比賽,並已開播了,在這裡我並不是要討論比賽的結果和勝負的問題,而是由這一場的參賽者,而引發我對「教育」的一些感慨。

事因節目中出現了一道題目,內容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兩句,而引起我的思緒。

龔自珍出身書香門第,外祖父即文字學大師段玉裁。段玉裁對許慎的《說文解字》進行了校正,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寫下了《說文解字注》,可以說是對文字學一大貢獻。音韻家王念孫曾推崇說,自許慎之後「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可惜此書刻成之年,段玉裁卻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王念孫悲曰:「若膺(段玉裁字號)死,天下無讀書人矣!」這是一嘆。

仕途不順 辭官南歸

龔自珍的祖父、父親都為官員,母親更是一位詩人。在這樣的書香門第耳濡目染下,培育了他扎實的學問根基及獨特的胸襟懷抱。可是27歲那年中了舉人後,十年間屢試不第,到中了進士,又只做了幾年低階的文官,就因不滿朝政(尤其是科舉制度),毅然辭官南歸。《己亥雜詩》就是在這一段時期寫成的。

詩人已年近半百,在暮色蒼茫中吟鞭東指,離愁浩蕩。面對落英繽紛,盼以一己的生命化為沃土,換成來年的繁花似錦。

在這裡,我們看到文人學者的坎坷與胸懷,令人再三嘆息。

這兩句也經常用來比喻老師對學生的一種感情、一種培養。花落到地面,化作泥土,又是否終結了?非也!落花化作了養分,以期更多花兒綻放,這可說是「有情、有義、有德的循環」(節目中一位嘉賓之語) 。

該晚的節目中,介紹了「百人團」中,一位穿上了少數民族服裝、來自貴州苗族自治區的鄉村老師-陳澤蘭老師。她是位中文教師,負責教5個班、250多個學生,「教擔」比香港很多老師重。而且,她要留宿學校,24小時隨時要照顧學生。她是響應教育廳的呼喚,到貧困山區支教的。

這是一所位於偏僻山區,資源不多的實驗學校,這位陳老師就以民歌清唱的方式去教授詩詞。她即席示範,演繹曹操的《觀滄海》。

她並沒有清亮的嗓子、或動人的音韻,憑藉的,僅是一顆心,要把中國詩詞文化傳遞給山區貧困的孩子。

這學校是一所寄宿學校,學生住在學校,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一個學期才回家一次,為因他們多是山區的「留守」兒童。家長們多到外地打工,可能春節才回來一次,所以日常的教育和照顧,全交給老師了,因此老師也是他們的家人。

陳老師到北京來參加比賽,節目的攝製組也特別跑到貴州去訪問她的學生,問問他們對老師的期盼。學生們在純真樸實的面孔下,紛紛替老師打氣和叫她「加油」。反而陳老師勉勵他們:「(理想就如)北京的那一片天空,離他們太高太遠......但總有一天變成現實......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精彩的大門永遠為你們敞開。」

這番話鏗鏘有力,也對未來有憧憬。《中國詩詞大會》組委會決定,把節目錄製成影碟 ,以及所有題目的文學材料、書籍,送一整套給這間學校,讓它空空如也的圖書館有第一批的書籍。

我覺得這份禮物非常有意義,反觀香港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缺的卻是內涵和詩文的熏陶。香港既有如此多盈餘,與其將幾百億亂派,不如投放在教育工作上,送學生們一套古詩詞曲賦去看,讓他們領略中國五千年來的藝術底蘊和情操,也可陶冶他們的性情。

學生們!不要怕辛苦艱難,要知:「梅花香自苦寒來。」■雨亭

剛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