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引入港理念 提康復水平

2018-05-11
■川港康復中心大樓年均門診病人達2萬人次。香港文匯報四川傳真■川港康復中心大樓年均門診病人達2萬人次。香港文匯報四川傳真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不少受災者截肢甚至癱瘓,要協助他們重新「站起來」,必須有完善的康復治療計劃。香港特區政府撥款逾2.24億元人民幣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援建川港康復中心,於2013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這是香港在內地成立的第一家康復醫療中心,也是首批香港援川重建20個項目之一。中心成立至今,不僅為地震傷者提供康復治療,也成為四川省康復網絡和專業人才發展及培訓基地。

透過康復治療 才能更好生存

川港康復中心主任余茜坦言,震前在四川甚至全國,康復治療的理念比較差,中心前身的醫院康復科只有20多個床位、10多名醫護人員。震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傷者只有通過康復治療,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所以,她認為,康復中心的成立,不僅僅為傷者提供醫療服務,更從理念上更新「康復治療」的意義。

康復中心大樓共四層,總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包括門診、物理治療部、職業治療部、臨床心理服務、假肢及矯形部等,可提供300張康復床位。所有設備都由港方捐贈。

配備接軌國際 培訓省內人才

康復中心的成立,從各方面改變了醫院康復治療的水平。余茜說,硬件方面,設備按照香港大型醫院的標準配備,直接與國際接軌,更重要的是,醫院從香港學到了理念和技術,而這也正是他們所想的。她舉例說,汶川大地震時,大家並沒有意識到心理康復的重要,直到出現了問題才進行干預。但到了2013年蘆山地震,醫院的康復技師已懂得在第一時間對傷者開展心理干預。

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中心落成時表示,中心不僅是一所卓越的康復服務中心,也是四川省全面康復服務網絡的核心。該中心建立了培訓基地,向省內康復服務人員提供專業培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