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古文解惑】是非之爭 源於成心

2018-06-01

戰國時期,天下混亂,人心不安。方此之時,各國諸侯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紛紛求才若渴,廣納各方賢士襄助,促使諸子學說各爭高下,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尤以儒、墨二家至為流行,加上公孫龍、惠施等名家的詭辯,一時諸家異說,是是非非,紛紛擾擾,益發使人思想迷亂,不知所從。

面對這個戰禍連連、思想紛煩的亂世,莊子至為崇尚老子之學,反對戰事爭執,主張要順應自然,泯除形相差別,體悟相對概念,讓萬事萬物歸於齊一,心靈逍遙自在。

為了說明萬物齊一的道理,莊子在《齊物論》中以大量篇幅去舉例說明,人世間種種是非爭執,往往都是無謂、無意義的。他說:

夫隨其成心①而師之②,誰獨且無師乎?奚必③知代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⑤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柰何⑥哉!

莊子指出,不論賢者、愚者,任何人都會因個人生活環境與教育程度而形成不同的既定思想。

這一種成見之心,將衍生不同的價值觀,以及隨之而生的是非觀。如果人人都只按自己的成心來判斷對錯,世界自然會有爭執,是非從此不斷。

因此,要平息紛爭,首先要學會放下個人成心,盡量不以主觀印象來看待事情,破除無謂執念,體會自然道境,然後始能以平常心去齊物我、齊是非,甚至是齊萬物。

《尚書.大禹謨》載聖人「十六字心傳」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意與此類近,可以合觀。

譯文

如果根據個人成見作為判斷對錯的準則,那誰會沒有個人準則呢?為何非得那些懂得觀察自然變化規律而有所體會的智者才有呢?即使是愚者也一樣會有的。若謂沒有成見之心而有是非觀念,這就好像是說「今日要到越國,但昨日已經到達」那樣,是硬要把「沒有」說成「有」的說法。要把「沒有」看成「有」,就算是神明的大禹,也尚且無法理解,我又可以如何呢!

註釋

① 成心:成見,指個人因生活環境與教育程度而形成的既定思想。

② 師之:師,作動詞用,指「以......為師」,猶取法之意,引申指判斷對錯的準則。之,指示代詞,指代前文所提到的「成心」。

③ 奚必:何必。《小爾雅.廣言》:「奚,何也。」

④ 知代:知道自然變化之相代道理。此詞歷來頗有歧訓,一說作動賓結構解,如林希逸《莊子口義》:「知代,古賢者之稱也。代,變化也。言其知變化之理也。」據此,「知」即「知道」,「代」表「變化」,喻指那些知道自然變化道理之智者。一說則作主謂結構解,如《莊子集釋》引郭嵩曰:「《說文》:『代,更也。』今日以為是,明月以為非,而一成乎心,是非迭出而不窮,故曰『知代』。」然則「知」當讀「智」,表示「心智」、「意念」,「代」表「更替」,喻指那些意念迭起、動搖不定的妄者。案:後文既言「愚者」,此處當以「賢者」對文,故謹取前說。《齊物論》:「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日月相代」,亦指日月之自然更替變化也。

⑤ 適越而昔至:適,往。《爾雅.釋詁》:「適,往也。」昔,葉玉森認為甲骨文象洪水淹日之形,本義為水災。後或因古人要不忘警惕往昔洪水為患之舊事,又引申而指往昔義。「今日適越而昔來」原為惠施之哲學命題,藉以泯除今昔之分,詳見《莊子.天下》所引。此處所謂以「無」為「有」之說,尤針對名家之詭辯而論。

⑥ 柰何:如何。柰,同「奈」。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