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作偉:政府院校加強配合 放寬時限助港科研起飛
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推動香港與內地科研協作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讓國家經費「過河」使用,香港學者有機會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剛於2017年底獲選的最新一批中國科學院院士之一、中文大學卓敏化學講座教授謝作偉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爭取資金對本港科研發展尤其關鍵,如今獲國家積極回應讓他深感欣喜,但強調特區政府與大學等多方面亦要加強配合,包括理順學者離港限制等,才能真正使本港科研起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謝作偉在成為「新科」院士後曾與香港文匯報分享,當時他已指出,香港這些年投入科研資金相對平穩,相比之下內地政府投入愈來愈大,認為爭取內地資金到港及加強兩地人才交流是本港科研發展的重中之重。
事隔數月,隨着習主席回應24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多個部門隨即落實相關措施,讓內地資金「過河」願景成真。
謝作偉近日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對此深表欣喜,「畢竟香港現在的科研資金相對缺乏,如今香港科研人員將有更多渠道申請科研資金,亦有機會為國家科研發展貢獻自身所長,是個雙贏局面。」
百萬經費「試點」 機遇無窮大
目前香港的「16+6」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已分別獲100萬元經費作首次資金過河「試點」。謝作偉表示,這筆資金主要是用於嘗試解決資金管理方面的不同問題,考慮到內地一些科研項目是數以億元計,若香港科學家能夠提出足夠好的項目,將來機遇肯定更大。
不過,縱然資金「過河」已獲解決,謝作偉卻道本港科研人才往內地流動方面仍有可改進之處,「目前為止每所大學都有不同程度規管」,他解釋指現時各大學按其規定,對科研人員的離港日數有所規限,「包括到內地還是外國參加學術活動,只要是離開香港,就有時間限制。」
謝作偉表示,明白各大學有其行政管理考量,但他同時指出,跨地域合作有助增加大學知名度,亦可促進學術交流,讓學者學習彼此專長、技術跟知識,學生亦有機會從中學習新事物。因此他期望香港各大學未來可考慮持更開放態度,彈性處理香港學者到內地參與科研工作,以便進一步深化兩地科研合作。
冀與政府產業共組平台
另一方面,要令本港真正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與業界支持缺一不可。「只要政府願意給多一點資源進去(科研),任何方式都是好事」,謝作偉表示,一般情況下從基礎到應用的知識轉移過程,不是說簡簡單單就能實現,而是要上、中、下游各方面緊密合作。
尤其將科研成果轉化至應用很多時並非一帆風順,理論層面做得再好,亦有機會出現「無法往下走」的情況,必須回過頭從基礎再開始,「比如藥物開發,做出來的新分子也許很多方面都很好,但若副作用大,那就不能用了,於是這個訊息便要回饋給做基礎研究的人,重新改進。」謝作偉以此說明,很多東西到真正應用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遠比做基礎研究為多,而這需要政府長期支持。
至於業界參與則是讓科研真正走向「下游」的關鍵,然而本港工業投入始終較少,因此與內地合作更見重要,「若在落馬洲河套區能夠建立由研究、政府、產業三方面共同組建的研究中心或平台,對知識轉移肯定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