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七月,對年輕人來說,是熱鬧之月,而一年一度的書展更增添了幾分熱氣。
今年書展以「愛情小說」為主題,主辦方並推薦了十位具代表性作家,以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成名來劃分,各選五位,包括之前的張愛玲、徐速、亦舒、依達和林燕妮,以及之後的深雪、林詠琛、鄭梓靈、天航及Middle。
這個選題在文學上當然不算很嚴謹,比如有人問為什麼九十年代之後最紅的女作家張小嫻沒入選(有傳說是作家謝絕大會邀請),也有人質疑將「祖師奶奶」張愛玲跟網紅作者Middle放在一起,是降低了前者的身份等等。然而,作為一個帶商業性的Book Fair,為大會活動找一個主題方便宣傳,無可厚非。
其實,作家最重要的是作品,無論是不入選的張小嫻,還是獲推薦的十位名家,他們都有大量有關愛情的作品,而且堅持寫作一段不短時間,已經足夠。無論是對作家,還是對讀者,任何一個人,愛情,都是永恒的主題,也是寫不完、訴不盡的話題,而且沒有時間性。
好的愛情小說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且不說經典的名著如《簡愛》、《呼嘯山莊》等,像我們熟悉的張愛玲作品,即使故事的背景是四五十年代的上海和香港,時間久遠,但當中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尤其精闢雋永的文字,今日閱讀起來,你一點都沒感覺到過時。
記得香港話劇團十多年前曾公演《新傾城之戀》,雖然時任藝術總監兼導演毛俊輝對張愛玲的原著在結構上作了不少改動,比如加了以歌者身份出現、劉雅麗飾演的角色,但話劇中男女主角范柳原和白流蘇的對白基本上都保留了原著的文字,比如「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女人教壞了,又喜歡去感化壞女人,使她變為好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類。
不是愛情小說寫得好不好看,而是愛情猶如許多人的生命之水,人們乾涸的心靈需要生命之水去滋潤,在現實中遇不到愛情的人,通過閱讀愛情小說而把自己暫時代入角色之中,來體驗愛和被愛的滋味。
不少人有個錯覺,以為只有女人愛看愛情小說,其實不然。我就知道,不少男人包括中年男人是亦舒、張小嫻等小說的「粉絲」,他們或許未必如女人般將自己代入角色,卻透過小說了解女人心理。這或許是愛情小說永遠有市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