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琳 北京報道)美國的關稅政策和禁售令讓中國的芯片及半導體產業走進了大眾視野。中國相關產業發展近況如何?又將如何應對美國的貿易大棒?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多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中國芯片需求佔據全球市場的一半,美國想要靠貿易政策卡死中國是很不容易的。另外該產業鏈環節眾多,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把全部環節獨立承擔下來。中國芯片及半導體產業發展有市場等巨大優勢,但要正視與全球先進水平的差距,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意志力和恒心,不要吹太多泡沫,並要協調好包括投資、人才等整體產業政策。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雲庭在論壇上表示,中國在半導體領域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橫向比,依舊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中間位置。中國目前可能是全球芯片需求最大的市場,佔比達到了50%,但自給率只有10%。從2008年開始,芯片連續10年成為中國第一大宗進口商品。去年進口了3,770億片,花了2,601億美元。從金額來說,相當於原油進口金額的1.6倍。今年上半年進口額更是增長了35.2%。
一國難擔整條產業鏈
「所以美國想要卡死我們,是很不容易的。」董雲庭指出,半導體產業,靠貿易政策是限制不了的。因為半導體從一開始就是全球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共同努力,或者說是集成的結果。從產業鏈來講,材料、裝備、製造、設計、封裝測試這五個環節,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把環節中所有的主節點承擔下來。另外從需求方考慮,不賣給中國,賣給誰?它沒有地方可去。
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聯席總裁王慧軒亦在論壇指出,中國芯片產業有很多機會。第一是市場縱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類終端市場的製造基地,也是消費基地。第二是技術縱深,這些年在某些領域中國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在縮短而不是拉大。同時,當前從社會到企業到政府,都意識到要集中精力去發展好集成電路。
與海外比較差距仍大
不過,王慧軒也提醒,中國的芯片及半導體產業存在頭腦發熱的問題。「整體看,我們和別人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要有可能要坐十年冷板凳的意志力和恒心,不要吹太多泡沫性的話。另外,國家的產業政策要做好協同,包括投資強度、投資集中度、人才培養等要整體協同。」
此外,新大陸科技集團CEO王晶認為,芯片成為了新時代撬動地區的「支點」。物理世界的人、事、物要通過智能設備來進行數字化感知,其核心的要素就是智能終端中的芯片。因此,智能製造芯片產業正逢其時,前景廣闊,將是中國芯片產業參與全球合作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