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躍動都市 > 正文

寧夏的野菜文化與歷史

2018-09-03
■灰菜:清熱、抗癌。■灰菜:清熱、抗癌。

八月的微風吹拂蚢蝞L的大地,大地上留下了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野菜。野菜,非人工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禮物。鄉間的田埂旁邊,野菜的身影隨處可見。野菜無污染,營養豐富,味道清新可口,是季節性很強的特色時蔬。寧夏就有很多種野菜,並且味道還不錯。是普通家庭桌上的小菜,更是高級飯店菜單上的特色美食。寧夏及其周邊大部分地區歷史上都是靠天吃飯的雨養農業區或畜牧區,收成好壞根本不由人,可以說是老天爺說了算,寒凍、乾旱、風災等自然災害常常威脅這一區域的農牧業生產。在這樣的生產條件下,人地關係中順應自然的成分更加濃厚,極具地域特色的野菜文化應運而生,野菜文化在這一區域實際上也是一種備荒救荒文化。

野菜的功用顯然不僅僅局限為「菜」或副食,而是主食,直接當糧食使用。歷史文獻顯示,西夏時期本區域的百姓就因為糧食短缺而「春食鼓子蔓、鹹蓬子;夏食蓯蓉苗、小蕪荑;秋食席雞子、地黃葉、登廂草;冬則畜沙蔥、野韭、拒霜、灰條子、白蒿、鹼松子,以為歲計。」

地方史志中有關物產中蔬菜的記載一般都是栽培品種,例如明代成書的《固原州志》中就將薺菜和蕨菜收入蔬菜類物產中;清代的《中衛志》中則記載當地「草有綿蓬、刺蓬、水蓬子,皆可食,遇旱,山民採以備荒。綿蓬子,可釀酒。又有登粟,產沙地,子可做麵食,變可糧食,一名沙米。」

關於寧夏野菜資源植物的數量,到今天還沒有定論。一項研究表明寧夏有野菜資源植物49科111屬142種,而在寧夏野生食用資源植物資源數據庫中則收錄了多於此數目的種類(158種)。寧夏及其周邊地區充作蔬菜的野菜,其食用部位多數是幼苗、新芽、嫩葉,如掃帚苗(地膚)、馬齒莧(胖娃娃菜)、沙b(三稜韭)、苦苦菜(有甜苦菜、苦苦菜,實際上包含相近的多個品種)、香椿等等。近年來本地餐桌上又出現了頗受歡迎的枸杞苗,原以為是枸杞的嫩芽,後來在枸杞園搞實驗才得知是枸杞果落地後種子新萌的小苗,可見餐桌上的叫法不虛妄,應當也是本土野菜大家庭的一員。

枸杞有冬果夏果之分,生長季裡落地的枸杞子不斷,枸杞苗也常有,鮮菜的收購價大約十幾二十元,是枸杞農副業收入中重要的一項。值得一提的還有藻類的髮菜、地軟等,因為產量少而金貴,屬於野菜中的上品,地軟包子近些年成為寧夏大小餐廳的必備麵點之一。以「紅黃藍白黑」馳名的寧夏五寶中,「黑」字原意是髮菜,近年來因在其採集過程中造成嚴重的草場破壞,從五寶中被剔除。髮菜從資源到「非資源」的軌跡轉折,正是生物資源命運多舛的真實寫照--所有的野生生物資源,一旦被人類所垂青,很難不走到破壞、枯竭、物種瀕危乃至滅絕的結局,竭澤而漁,是人類對公共資源的必然態度。

野菜還是野菜嗎?

野菜作為可更新資源中繁殖更新能力最強的一類。雖然常常在災荒年景「樹皮草根,掘食殆盡」,但災荒過後依舊會捲土重來。從古論今,野菜在國內市場上經歷了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從農村集市逐漸走入大超市,從百姓餐桌走上高檔宴席,從偏遠鄉間走進城市。

野菜的價格在這個過程中也一路上揚,從幾分錢一堆到幾元一把,甚至數十元一斤,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甚至達到了「野菜比肉貴」的境地。野菜的今天俏銷走的是綠色、養生、保健之路,與過去的備荒充飢功用相比,具有極大的產業空間和產業價值,已經發揮蚢儮A副業極大的拉動作用,甚至成為個別村鎮的主業。野菜儘管有蚖P人類同樣久遠的歷史,但能夠成為批量供應、大宗生產的產業,如果不算歷史時期那種為皇家或軍隊提供貢品補給的採摘加工的話,可以說是新興產業,而且是有旺盛需求,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開始作為優勢特色產業大力培育扶持。人工種植野菜在當地雖然稱為綠色產業,但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綠色產業」往往很難持續下去,很快會與一些中藥材資源一樣,面臨資源枯竭的境地。寧夏及周邊地區大力發展野菜產業,但是帶來的一系列生態問題。■採訪:香港文匯報 寧夏特派記者 王尚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