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百家廊】在「本草中國」中邂逅種種有情

2018-09-11

鍾 倩

一部有情懷、有擔當的紀錄片,是可以載入歷史的,比如《本草中國》。播出時我看過第一季,今年中華書局出版《本草中國》,在溽熱難耐的時節慢讀,如耳畔清風,如雨絲繚繞,令我感悟頗深。老藥人的故事撥動心弦,中草藥的內涵啟慧明志,「諸藥所在,皆為境界」,在感受道地本草生命奧義中我更加領悟「敬畏」二字的深義,既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美好德行,也是與有靈草木融為一體的種種有情。

本書分為四章,以時間、年華、雙面、境界、相遇、根脈、新生為線索,復現了紀錄片的內容,用平緩而詩意的文字講述中藥人與本草的動人故事。從廣東化橘紅到東北野山參,從西藏紅景天到崇明西紅花,從新疆紅花到內蒙乾草,在山林、高原、戈壁、沙漠中探尋中醫文化密碼,使中草藥走出秘境,呈現在人們面前。

沒有經歷過與自然的坦誠相見,人們就很難理解「多識草木少識人」的忠言;同樣,沒有櫛風沐雨與世間草木休戚與共,沒有慢火熬煮的耐力與心力,就很難領受生命的另一種饋贈。

王良春古法製陛A僅發酵過程就需要六七天;膏方師俞柏堂,從選藥、潤藥,到掛旗、收膏,他的膏方比別人熬得慢,源自深思熟慮的匠心;何首烏炮製,一般採用連續蒸十八小時的方法,王泰科卻堅持用費時費力的古法,將蒸好的何首烏露天晾曬,曬完後繼續蒸,反覆九次,九蒸九曬,少說也得三十個日夜,他在平和中傳遞以柔克剛的力量;二十八味本草,九十九道大工序,柳惠武製作龜齡集,聚精會神,死死盯住炮製工序,有些環節換了現代工具,但過程仍遵循古法;一寸白芍可以切成360片薄片,丁杜如手工切製中藥飲片白芍成為健力士紀錄保持者;獲得諾貝爾獎的青蒿素,源自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青蒿,提煉過程幾多曲折,屠呦呦堅持用鮮品絞汁而不用水煎,保持汁液最充盈部分,最可能富含抗瘧有效成分,而提煉過程歷經三年之久,數百次提煉,卻賦予上百萬人新生......

平時,我們經常說匠心,什麼是匠心,走進老藥人,答案一目了然,匠者,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向上堅守,它一頭連接荈Е峇憭う漁痧腄A這些老藥工大都出身中醫世家,以身許藥,不棄不離,子孫傳承,生生不息;另一頭則通向普世價值的情懷,即「大道無私,演化世間萬物,人道有情,救疾苦於人間。」本草有情,亦人間有愛。有兩處細節,令我久久感動。對尋參人崔長安來說,進山尋參要守規矩。他先讓同伴搬來三塊石頭,兩兩相壘,與地面形成一個口字,然後上兩炷香,他們雙手合十,虔誠跪拜。參有靈性,聽得懂人的話,所以找參時要禁言,這是其二。第三,還要保護好人參的鬚根,他雙膝跪地,用雙手在泥土中摸索,慢慢把泥土和鬚根分離,終於收穫一支40多年的山參,而山參籽絕不能帶下山,要重新放回土壤中。「如果說敬畏是一種境界,那回饋則是另一種」,由此我頓悟到「萬物在我之中,我在萬物之中」的人生哲理,我們善待自然,也是善待我們自己。

為本草癡,有時是不惜代價的。年過八旬的徐錦堂,當年他第一次赴川鄂考察黃連生產情況,所長對他說,栽一畝黃連需要破壞那麼多森林,那麼多樹都被砍光了。我們是學農的,是學生物的,把那麼多樹砍了以後,這是對後輩兒孫的犯罪。這句話深深觸動了他,從此也改寫他的人生軌道,他變成來往於北京和利川的候鳥,每年有八個月時間與黃連相伴,這一堅持就是八年。

在利川福寶山的黃連試驗場,徐錦堂提出,要把伐木種連改為林下栽連,這是唯一讓林、藥共存的方法,但當時沒有一個人同意。一天,一場瓢潑大雨不期而至,140多毫米的降水,他在雨中蹲了半天。帶個斗笠,披個蓑衣,整個身子都像落湯雞一樣,我就測量了一個平方尺,林下它有多少苗子活的呢?那個棚裡邊有多少苗子活,我測了好多點,發現這個林下的黃連也沒有死呀。經過一系列實驗,林下連存活率不低於棚下連,黃連產量連翻兩倍,很快廣泛推廣,如今福寶山成為黃連之鄉。沒有徐錦堂的執荌磽u和自我犧牲,就沒有黃連在這片大地上的傲然站立。

「老藥工比大熊貓還珍貴」,這句話道出工藝傳承的稀缺性和緊迫性。因為,這種堅守要超越功利、放下得失,回歸到純淨如鏡的本心,用心靈抗衡時間,敬意自然,在當下這個時代,不啻於一種精神修行。廣州陳李濟老店櫛風沐雨400多年,後人陳永涓的先生、孩子都去了國外,她選擇留下來,「很多人都這樣說,陳李濟的陳皮肯定有秘方,其實沒有的。陳李濟的陳皮,就是靠陳化,靠時間。」本草走出秘境,其實就是一場時間的魔法術,它催人白髮,卻無法阻斷傳統工藝之河的流淌。比如,絕壁採藥是周朝義一家相傳的絕技,鐵皮石斛多半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絕壁,採摘過程很容易喪命。

如今,絕壁採藥已經不再,而他用另一種方式傳承,在店裡模擬表演絕壁採石斛,遊客在他的店裡可以邊喝石斛花茶邊觀賞靈巖飛渡。「我覺得有些東西,就像我們看書一樣,一頁書看過去之後,就翻過去了。」他的兒子嘗試大棚種植,要把全世界都種滿石斛。

有本草的地方,就有倔強的生命。無論時代怎麼變幻,不變的是守望時間的耐心、傳承工藝的匠心、面對自然的敬畏、走向世界的信心。中醫藥傳承也需要新生血液,百年老店胡慶餘堂裡,90後魯航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進香,他站在門檻後深深鞠躬,抬頭可見從前方鏡子裡映出的「戒欺」二字,與其說這是心存敬畏,毋寧說是保持內省。而在武當山下,祝華英將畢生診脈的體悟寫入書中,沒想到前來尋書問道的是法國人理中,他離開盛產葡萄酒的法國拉羅謝爾,在武當山下種了一片茶園,成為他希冀的一種生活方式。可見,中醫藥也是構建文化交流的橋樑,在多元傳承中發揚光大。

中醫藥的秘境,需要用赤誠之心去開啟;本草地道的靈性,需要俯下身子去細嗅。從《本草中國》中,我讀出責任、敬畏和種種有情,在細微感動中觸摸到民族文化的肌理,看到中醫藥這座富礦的精神之光。同時,我也對技藝失傳和本草種植飽含憂患,人工種植是否能使紅景天新生,自然污染或退化是否還能採集到珍珠等等,這是人們價值觀與功利現實的博弈,也是中醫藥文化發展的新課題。

「也許我們無法期待人人都能在趨利的浪潮中保持清醒與理性,但總有一些人,懷抱虔誠與勇氣,擁有茼b沉浮中獨行的力量。」獨行者的道路永遠不會擁擠,但是,中醫藥的大道會愈走愈寬,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向前延伸,他們令人深深敬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