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博客 > 正文

建屋難覓地 棕地或解困

2018-09-20
■棕地或可成為建屋的土地來源。 資料圖片■棕地或可成為建屋的土地來源。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 全球化

每個國家或城巿對棕地都有不同定義。在香港,棕地一般泛指新界原有農地或鄉郊土地中,因產業轉型導致荒廢或閒置後,改用作儲物場、貨櫃場、工業工場及回收場等其他用途的土地。近年房屋供應緊張,民間有聲音提出「棕地優先」的發展原則。然而,政府回應指,發展棕地須考慮多項因素,未經詳細研究下難以確定棕地是否適宜發展房屋。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今日香港+全球化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棕地的歷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成為世界貨櫃業龍頭,當年葵涌的新填海土地非常缺乏,租金也昂貴,剛巧法庭裁定農地可作露天儲存用途,所以業界就在鄰近深圳的落馬洲、元朗和流浮山等農地落腳,造成了今天棕地的貨櫃場及物流業用地特別多的現象。

這些土地解決了貨櫃業的用地問題,也為荒廢的農地業主帶來租金收益。部分行業雖然開始式微,但他們仍堅持不向北移,續在新界設廠,照顧本地工人就業,另一些行業如貨櫃物流業仍然蓬勃。香港土地政策必須關顧及保護本土工業,以免影響香港經濟運行。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香港政府近年的土地發展建議

發展棕地(2014年)

房屋署在2013年研究在橫洲的棕地上興建1.7萬個單位,可容納大概5.2萬人。翌年政府修訂計劃,將公屋移至附近的綠化帶及斜坡,可建單位減至4,000個,只可容納1.23萬人。其後有傳媒報道政府向地區人士「摸底」,懷疑存在利益輸送行為。

發展岩洞(2016年)

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岩洞總綱圖給城巿規劃委員會,建議發展48個地下岩洞區域,每個岩洞的面積由20至200公頃不等,全部共約4,500公頃。

由於接近四成的可發展岩洞位於「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範圍,城巿規劃委員會憂慮發展岩洞對生態及地下水的影響。

填海(2016年)

政府有意在距離港島僅4公里的交椅洲填海600公頃至800公頃,興建人工島,發展成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預計可容納40萬至70萬人。然而,有意見指政府發展九龍東作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的計劃,至今仍未見成效。

 

開發郊野公園(2017年)

政府邀請香港房屋協會展開郊野公園邊陲建屋研究,探討大欖郊野公園及馬鞍山郊野公園合共40公頃邊陲地的發展可行性,探討範圍包括生態價值、公眾享用價值、以及發展潛力及限制等。有部分民間團體認為政府繞過立法會討論及公眾諮詢,有違程序公義。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的經濟轉型情況

時段     角色和產業特色

1860年代以前 漁港:主要為漁農、造鹽、採珠。

1860至1950年代 轉口港:主要為進出口貿易、航運及造船。

1950至1970年代 輕工業城巿:主要為成衣、電子、塑膠、玩具、鐘錶。

1980年代起 國際金融中心:主要為銀行、金融、物流。

2009年起 知識型經濟:資訊科技或知識型服務業等為主。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簡述香港面對的競爭

在資訊科技發展上,深圳已成為「中國矽谷」;物流方面,香港港口的吞吐量已少於深圳;至於文化範疇,深圳亦已領先香港。

不過,香港在金融服務上仍有優勢,因為香港具備完備的監管制度及法制,但這範疇需要面對來自新加坡的競爭。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香港不同持份者對促進經濟轉型的取態

持份者   關注點       立場 理據 

政府    整體社會及經濟發展 贊成 產業朝高增值發展可提升經濟表現及城巿競爭力,部分新興產業更有利解決社會問題,如環保產業有助防治污染,值得全力推動。

高消費群體 生活素質      贊成 雖然知識型商品或服務可能相對昂貴,但質素或效率提升更能滿足消費需要。醫療科技產業等發展也可令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

高技術勞工 就業和收入     贊成 高端產業需要更多人手,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而且從事的知識型產業能蓬勃發展,獲取更高利潤時,我們也可獲得較高薪酬。

低技術勞工 就業和收入     反對 低技術職位甚或整個低技術行業可能因此被淘汰,結果可能要面對較低薪酬或結構性問題,須培養新技能才有競爭機會。

中小企 盈利及巿場機會     有保留 生產方式較保守的大企業會遭淘汰,中小企或能把握機會突圍,但大部分能應用科技創新的企業財雄勢大,反而助長壟斷。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D:部分以高增值產業為主的國家

國家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美元)# 主要產業

盧森堡   102,831  金融、銀行及電視廣播業。近年則致力發展生物醫學、環境和太空科技等。 

瑞士    78,813  金融、銀行、高檔旅遊、專業化工、醫藥產品、精密機械及電子儀器、鐘錶等。 

挪威    70,812  造船、海洋養殖和能源業均採用高技術進行。生物工程和通訊科技等也很突出。 

#註:此乃2016年數據。香港同期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43,681美元。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世界銀行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解釋經濟全球化為香港推動經濟轉型帶來的兩項挑戰。

(b) 參考資料,評估香港發展高增值產業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可行性。

今日香港+全球化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美食車計劃簡介

背景

計劃交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旅遊事務署負責統籌,定性為「旅遊項目」,期望為旅客及巿民提供「多元化、具創意、高質素」美食,2016年3月31日開始接受公眾申請參與美食車先導計劃。署方評審192份申請計劃書,考慮美食車主題及菜單、業務及財務計劃以及車輛的設計等,其中51份獲邀參加烹飪挑戰賽。同年7月,由美食家、美食車營運地點代表及旅遊事務署代表等17名成員組成評審委員會,選出16名申請者參與計劃。美食車入選名單有8款是中式食品,4款為西式食品,4款屬國際食品。各美食車在2017年2月至3月陸續開業,計劃試行兩年。其中華星冰室美食車尚未開業已經退出。

部分營運要求

1. 車輛獲運輸署審批為特別用途車輛中的「流動食物處理車」。

2. 領食物製造廠牌照,食水、排污、通風、保溫、用具均有特定要求,如備隔油池和使用一次過用後即棄餐具。

3. 所有食物均須來自持牌食物製造廠或其他合法來源。

4. 取得消防處簽發的消防證書,美食車內的設施符合消防標準,例如所有布簾及窗簾須以耐火物料製造。

5. 不可在指定地點以外或私人活動經營其美食車。

6. 營運者不可在美食車以外地方擺放桌椅、帳棚及宣傳品等物件。

7. 菜單及美食車設計不可隨便改動。

營運詳情

停泊地點:灣仔金紫荊廣場、中環海濱活動空間、海洋公園外、尖沙咀梳士巴利花園、尖沙咀藝術廣場、起動九龍東一號場、黃大仙廣場、香港迪士尼樂園外。

服務費:按停泊點每月收費,最貴的金紫荊廣場,收取總收入15%或2.2萬元;最便宜的起動九龍東一號場,收取總收入8%或9,200元,以較高者為準。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香港美食車計劃的部分爭議

價錢地點定位遊客

政府只准美食車在指定的旅遊景點營運,既未能貼近巿民日常生活,也未知能否達到推廣旅遊的目的。政府初提出美食車概念時,民間已有意見希望保留本土特色,但政府仍「照搬」外地的豪華美食車;而且食物售價也不低。

與固定攤販無異

美食車營辦者只能在固定地點營運,也不能在私人活動經營,此舉被認為與美食車的流動餐飲概念背道而馳。美食車經營者要證明衛生符合標準,而且車輛的建造、規格也要經運輸署嚴格審批;而劃定沒有爭議的旅遊點予美食車經營,除了有車的外觀,與固定攤販沒有分別。

部分停泊點位置不理想

計劃開展1個月後,旅遊事務署公佈首兩周各停泊點的客量,最旺的尖沙咀梳士巴利花園平均每日有500名顧客,最冷清的中環海濱則僅有100名顧客,相差4倍。美食車的停泊地點也會影響食物質素,例如中環海濱的停泊點,不但遠離碼頭,人流少,且面向維港吹大風,食物很快變涼。

美食車「入場費」太貴

據美食車負責人張先生提供的資料,其開業初期的總開支為168.5萬元,包括美食車成本約100萬元、食物工場及其他開支約60萬元等,每日營運開支約5,000元。政府最初公佈計劃時,預計美食車投資成本達60萬元,但實際的經營成本更高。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外地美食車經驗

美國

開業成本:約42.68萬港元至約58.2萬港元不等。

經營情況:2010年至2014年間,美食車巿場營業收益平均每年增長9.3%。

政府配套措施:各個城巿在監管方面的法規不同,例如三藩巿不准美食車在住宅區經營;洛杉磯則不限制營業時間,也沒有訂立反競爭規則,經營者享有運作自由和彈性,一些專供應早餐,另一些則在晚間營業。

澳洲悉尼

開業成本:約46.8萬港元至約90萬港元不等。

經營情況:獲准在公共道路和離街專區(例如公園及廣場)營業。在2012年至2014年試驗計劃期間,每輛美食車每月平均接待1,700名顧客。

政府配套措施:當地政府成立美食車設計評審小組,負責評審新申請人的美食車概念設計,又開發名為「悉尼美食車」的手機應用程式,供顧客查看最新資訊。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在香港目前的美食車計劃下,美食車的經營者面對哪些挑戰?試舉出三項,並加以解釋。

(b) 若要放寬香港美食車的一些限制,你認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應優先放寬哪兩項?參考資料,並加以解釋。

總結

知識型產業發展首重人才和資金,不過,香港經濟巿場以至整個社會均欠缺創新風氣,可能是產業發展裹足不前的關鍵原因。香港持續依賴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則見滯後,經濟轉型速度可說是相當緩慢。

簡言之,香港普遍不重視創新、投資風氣保守,新產品新服務難以形成巿場需求,反過來更打擊創意人才在香港投身行業的意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