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廣深港高鐵開通,標誌香港進入「高鐵時代」,也實現了「一地兩檢」的制度創新。雖然香港的反對派早前一再對「一地兩檢」潑髒水,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表示,相信「一地兩檢」實施之後,香港和內地居民都會從親身體驗中增強對「一地兩檢」模式的認同、感受到它帶來的便利,從而意識到有關擔心是「大可不必的」。
便利通關提高運輸效率
「一地兩檢」就是在香港西九龍站同一個區域裡設立香港口岸區和「內地口岸區」兩個口岸區,由雙方分別按照各自法律,對乘坐高鐵往來兩地的人員及其隨身物品和行李,進行出入境邊防檢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出入境監管查驗。
張曉明說,在有關安排下,無論是北上或來港的旅客,都只需在西九龍站作一次查驗,就可以完成兩地的出入境通關監管查驗手續,而不需在其他上、下車站點再辦理手續,是方便旅客乘車、提高運輸效率的一個安排。
他坦言,在香港境內劃一塊地方設立「內地口岸區」,由內地有關監管查驗部門,依照內地的法律執法,涉及的法律問題比較複雜、敏感,香港社會也出現了一些反對和質疑的聲音,包括質疑這樣做是不是符合基本法。
「三步走」夯實法律基礎
為此,「一地兩檢」通過「三步走」落實,先是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並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全國人大常委會其後作出了批准這一安排的決定,確認安排符合「一國兩制」方針、憲法和基本法,從而夯實了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法律基礎。
張曉明說︰「這一安排確實是過去從未有過的,是中央有關部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努力作出的一項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我相信,廣深港高鐵開通、『一地兩檢』實施後,香港和內地居民都會從親身體驗中增強對『一地兩檢』模式的認同,並且會意識到有關擔心是大可不必的。」
他更憶述1978年時,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魯平到廣東協調處理九龍至廣州的直通車開通問題:此前,香港境內火車只能通到羅湖,往來旅客經過時都得下車,先辦出境手續後徒步過橋,再辦內地入境手續,才能繼續乘火車,往往需要一天時間。
當時,有許多人認為兩地制度不同,搞直通車是不可想像的,但經過各方努力,翌年直通車就順利開通了。
利民模式必能辦成
他形容︰「這個故事對於我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很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因此,張曉明從一開始就認為,便利乘客、惠及民生的「一地兩檢」沒有辦不成的理由。
他期待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後,人人都誇好,包括對開通這條高鐵線路和對西九龍口岸「一地兩檢」通關查驗模式等曾經有顧慮的人,都能體驗到它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