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在粵設72平台 獲益廣東大科學裝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帥誠 珠海報道)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傳播論壇(下稱「海絲論壇」)自9月19日至21日在珠海舉行。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在論壇上介紹了粵港合作的矚目成就,包括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支持1,745個項目,金額超30億元(人民幣,下同),港高校在粵設立72家科創平台等。兩地專家現場聚焦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助推大灣區企業把握「帶路」機遇。香港大學教授陳冠華稱,近年香港「學院派」科創人才崛起,大學人才在機械人、人工智能、微電子、新材料、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領域嶄露頭角。此外,廣東的超算中心、大亞灣、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也為香港科研團隊提供了諸多幫助。
在論壇舉辦期間,王瑞軍透露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廣東從2009年3,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到今年增長了10倍達到3.3萬家。截至去年,廣東省國家高新區數量達14個,高新技術企業逾3.3萬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達28個。而香港近十年間在世界競爭力年報中的排名均在前三。
粵港合作支持1745項目
據了解,從2005年開始,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已實施14年,共支持實施了1,745個項目,支持金額超30億元,其中粵方資助項目超1,500項,金額超24億元;港方資助項目達141項,金額達6億元,聯合資助項目近100項。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雙方也有着顯著的成果。香港高校在粵機構依託「母體」力量,除建立了8家具有獨立法人的研發機構外,還建立了72個科研創新平台,為密切粵港兩地的產學研合作奠定了基礎。
在當天的論壇中,陳冠華教授表示,今年香港已有超過1,000家初創企業誕生,考慮到內地市場、人才資源等優勢,不少初創企業選擇到大灣區發展。「但現在隨着香港創業氛圍的改變,留在香港的企業也變多了。」他說。
他還指出,隨着香港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熱情不斷高漲,由大學老師帶隊的學生科研團隊轉化率也不斷提高。在港科大、浸會大學、港中大、港城大等香港本土「學院派」科技人才的推動下,香港在機械人、人工智能、微電子、新材料、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產業優勢逐漸突顯。
促港政府加大科研經費
陳冠華強調,將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硅谷比較會發現,硅谷的人才資源主要來自當地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等名校,對此,香港各大學正好可以作為大灣區的人才培養地。
對於廣東省內的「天河二號」超算中心、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陳冠華坦言,對香港科研團隊提供了很大幫助,並希望香港政府今後在科研經費方面能夠不斷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