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癌魔帶走母兄 激發艾利森研究

2018-10-02

榮獲今屆諾貝爾醫學獎的艾利森,一直致力於治療癌症研究,他於2015年受訪時曾表示,親人離世是促使他投入癌症研究的主要原因。艾利森的母親在他11歲時死於癌症,哥哥58歲時亦死於前列腺癌,「他們都死得太早,死得太痛苦,他們都經歷了非常痛苦的癌症治療過程」。

70歲的艾利森於1948年在美國得州出生,1973年於奧斯汀得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翌年到斯克里普斯診所和研究基金會擔任研究員,1977年轉到得州大學癌症中心任教,其後曾任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紐約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現為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並參與帕克癌症免疫治療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談到推動他堅持進行研究的動力,艾利森表示最主要是好奇心,其次是因他很想比別人更先知道及先發現。他稱很幸運可發現這些新事物,接下來會想應怎樣運用這發現去治療疾病、幫助他人。

本庶佑欣賞中國道家「渾沌」概念

另一位醫學獎得主是76歲的本庶佑,他是日本基因研究的先驅,1942年於日本京都出生,1966年獲醫學碩士學位,1971年至1974年在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以及貝塞斯達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研究員,1975年獲日本京都大學頒授博士學位。他其後返回日本,先後於東京大學及大阪大學任教,1984年起擔任京都大學教授,曾兩度出任醫學院院長。

2013年,癌症免疫療法登上美國《科學》雜誌封面,獲選為該年度最大科學突破,本庶佑同年獲頒日本文化勳章。除在醫學科技上的成就,本庶佑也是一位充滿哲學思想的科學家,他欣賞中國道家「渾沌」的概念,藉以思考天地宇宙,發現無限可能。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