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聶德權勉港青識灣區當「聯繫人」

2018-10-20
■聶德權與學生們及智庫代表交流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殷翔  攝■聶德權與學生們及智庫代表交流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殷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昨日參加青協M21.hk網台直播節目,與青年創研庫代表和大學生代表一同向近百名中學生分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聶德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戰略,大灣區內9+2城市將出現一個快速發展區,給青年生涯規劃多一個選擇。

他勉勵青年應持開放態度,多了解大灣區,鞏固自身香港兩文三語的優勢,「將來無論去大灣區抑或留在香港發展,都是為大灣區建設作出貢獻。」

聶德權指出,大灣區給青年更多發展機會,青年應該多了解、多認識大灣區,親身去體會大灣區城市,有助對自身未來生涯的規劃。他說:「只要鞏固香港學生兩文三語的優勢,大灣區建設令香港青年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世界是聯通的,青年將來無論選擇去大灣區發展,抑或留在香港發展,都可為大灣區建設作出很大貢獻。」

他指出,大灣區建設令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的橋樑作用更加重要,港青既熟悉國際,又了解內地,正可充當重要聯繫人的角色,因此青年應持有開放的胸懷,作出正確人生規劃,發揮自己的潛能。

智庫:藉「雙重經驗」發揮所長

青年創研庫代表、香港200會主席潘學智指出,香港作為國家對外橋樑的角色很重要,並指過去不少學生都有歐美留學經驗,現時應多往大灣區親身體驗,「大灣區建設將給香港帶來更多內地企業走出去及海外企業進內地的商機,香港學生的『雙重經驗』既能幫助大灣區建設,又能建立自己的事業。」

大學四年級醫科生李菀容指出,港青不應總問:「大灣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而應自問「我能為大灣區做些什麼?」她指青年必須多包容才能適應時代,多用微信結交內地朋友,經營內地人脈,令將來發展空間更大。

學生們提出不少關於大灣區的問題,包括港人內地工作逾183天需繳納個人所得稅;高鐵開通雖令往返內地更快捷方便,但頻繁往返兩地的話交通成本太高,政府可否提供交通津貼;社會鼓勵青年回內地發展,但香港也不需要人才等,並問聶德權會否鼓勵自己的子女去大灣區發展。

政府密密出招便利港人

聶德權回應指出,政府積極為大灣區人員流通服務,包括推動一些政策突破避免雙重納稅,讓香港福利能「跟身」回內地等,現時已有長者醫療券可於港大深圳醫院使用,回廣東及福建養老的退休長者亦可領取長者津貼等,將來會有更多措施推出,方便港人回內地的衣食住行。

他說:「所有城市都需要人才,大灣區建設需要人才自由流動,這也給青年更多機遇,青年不應該懼怕競爭。」他指香港的人才政策重點是培養更多人才而非限制流動,人才流動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至於我的子女是否去大灣區發展,當然由他們自己決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