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書評】小說內的樓市對倒

2018-10-29

我得承認對有川浩的興趣不算特別大,而她作為暢銷流行小說家,產量豐富得來,有時候也難免出現水準參差的情況。不過重拾對2009年《打工族買屋記》的興趣,很明顯是因為時下日本的樓市狀況,與當年所云已構成有趣的對倒,作為年代鑑察的印記,確實有一讀的趣味。

事實上,此小說後來於2010年改編成電視劇時,中文譯名已把作者的用心正名為《飛特族、買個家》──有川浩的市場觸覺,正是以「飛特族」為本,也即是我們粗而概之視之為廢青一族的年輕人,如何洗心革面重拾「正軌」,變成認真盡責的上班族,再透過買屋把全家救贖來建構的一個勵志故事。

在2009年的時空中,作者很清楚擺明車馬把兩個對立的觀念並置──飛特族VS買屋。兩者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甚至理應呈對立狀態,前者的吊兒郎當對萬事不痛不癢僅求餬口便馬虎度日,確屬不少日本當代年輕人的寫照,也即是小說前半部分對主角誠治刻劃的面貌。只不過作者以樂觀及勵志的角度去處理物語,沒有讓主角淪為獵奇式的社會奇案類定型角色(最近獲芥川獎的《便利店人間》就以此作為噱頭吸引眼球),反而筆鋒一轉,把他描繪為孝順的好兒子,在得知母親患上抑鬱症後醒悟過來,發奮圖強成為另一個人。

好了,我想談的焦點在買屋上。有川浩在小說中很明顯把買屋視之為一個隱喻,也可說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主角誠治由一個連養活自己也出現困難到成為業主。當中透過買屋的過程,令到自尊心過強的父親接受現實,也讓母親得以逃離鄰舍冷言冷語的生活空間,以及教已出嫁的大姐安心,簡言之,買屋就是一次令全家重生的過程。當然,那不是由胼手胝足到改變生活水平的脫貧式隱喻,因為小說中的「買屋」其實是由大屋搬小屋的衍變,即是中產家庭重新面對實際景況,從而去調適接受的變化,當中的「時代意義」正好由此產生確立。

當中選房子的片段尤其令我感興趣。「都內就不用看了。往琦玉的川越市一帶,我找到不少含土地的獨棟中古屋,屋齡大約十年,也去看過其中幾戶,離車站十五分鐘的4LDK,還不到二千萬圓。我們兩個的通勤時間多一點點,但是爸你現在也是一個小時吧?那就沒甚麼差別了。」

以上是誠治當自己的工作已踏上正軌,於是向父親提出買房子的建議片段,那是2009年的描述。好了,今天的客觀現況又如何,不如看一看一些現實的數據情況。《日本經濟新聞》今年曾作出報道,指出東京、名古屋、大阪這三大都市圈內有共336萬戶的「空屋預備軍」,意思是當住在這些屋的老人死後,就會變成空屋,因為當中絕大部分是65歲的長者所居住的。他們一旦死後,加上目前日本社會的少子化現象,故此推算將不會有人遷入他們剩下來的家宅去,因此二手住宅會出現嚴重的供過於求情況。而且,其實日本人一向不喜歡買二手住宅,對比起各地二市房產在市場上的佔有率而言,日本只有15%,與英國及美國均高逾80%,絕不可同日而語。

另外,據不動產調查公司Dasu的新事業開發部部長藤井和之指出,他們搜集了各方面的情報,然後再計算出首都圈的空置率,發現比例可謂驚人。當中超過50%的有14個區或市,而在60%以上的也有7個區或市。重災區就是69.97%的東京多摩市及66.36%的琦玉八潮市。如果再作長遠一些的投影,據野村總合研究所發表的《2030年住宅事情》,指出33年的住宅總數量為七千一百萬戶,但空巢數字高達二千一百五十萬戶,即接近三成,情況極為嚴峻。

由2009年到2018年,乃至未來年代的推算,客觀現實的變化令到今天重讀《打工族買屋記》不得不多了很多聯想──誠治一家在2009年購下琦玉市的中古屋後會如何作後續發展?四周會空巢迭見嗎?照推想父母應仍未辭世,而且中古屋也肯定由誠治承繼,不會出現上述提及的無人打理情況。但以買屋建構出來的溫馨夢,在嚴峻的現實映照下,似乎有川浩的樂觀期盼,也難以如小說中所刻劃般落地生根......■文:湯禎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