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雅礱江交匯處的三堆子,江邊人工種植的劍麻鬱鬱bb。這裡是全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發源地。20年前,荒山禿嶺和滿江漂木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1998年夏,長江發生全流域大洪水。究其原因,既有氣候異常導致的「天災」,也有因上游生態惡化加劇水土流失的「人禍」。
在東北,森林銳減、生態惡化的危機同樣顯現--與開發初期相比,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林緣向北退縮了140多公里,濕地面積減少一半以上。
不能再竭澤而漁了!
那年秋天,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始實施,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在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
從此,攀枝花封江禁止漂木,「雅江趕漂人」成了「長江造林人」。東北林區也逐漸減少伐木數量、直至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林場工人從伐木工轉型為護林員。
種樹、護林,並不是中國展開的生態修復工程全貌。把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停下來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是中國又一項大規模生態治理行動。
1999年起,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率先啟動退耕還林工程試點。3年後,這項工程全面啟動,涉及全國25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程區的農民祖祖輩輩墾荒種糧的耕作習慣實現了歷史性轉變。
退下來田、還以林草,帶來的不僅是綠水青山,更是金山銀山。
從2000年「半黃半綠」到2010年「一片碧綠」,再到2015年「整片深綠」,這是從衛星遙感植被覆蓋度圖像中看到的陝北延安新貌。隨蚨韘滫獐W加,蘋果、花椒、紅棗、板栗、核桃等經濟林,也富了退耕群眾的「口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全局性變化,環境治理由此駛入快車道,生態環境保護的面貌煥然一新,是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