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闖思想禁區 建經濟特區

2018-12-14
■蛇口工業區建設者。 視頻截圖■蛇口工業區建設者。 視頻截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理 北京報道)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12日晚間在央視播出第二集「關鍵抉擇」,講述文革結束後透過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漸次展開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歷史坐標的偉大轉折,中國共產黨人以實事求是的原則開展農村改革、國企改革以及搞活全國私營經濟。值得關注的是,片中大量珍貴的畫面重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兩度視察深圳,「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的鄧小平原聲振聾發聵。

專題片大篇幅回顧了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始末。片中說,1979年4月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到北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他希望中央給廣東特殊政策,以便利用緊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創辦出口加工區。中央支持習仲勳的想法,並提出加工區應該叫「特區」。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由地方自己去闖,殺出一條血路來。

香港特別行政區金紫荊勳章獲得者、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袁庚的身影也出現在專題片中。片中說身為炮兵團長的袁庚是在經濟特區建設中殺出一條血路的先鋒之一,袁庚當時受命籌建蛇口工業區,這個工業區第一沒有被納入國家計劃,第二沒有財政撥款,但可以自主審批500萬美元以下的工業項目,也可以向外資銀行借款。正是憑茬o兩把「尚方寶劍」,他們大膽嘗試,最終取得成功。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鄧小平在首次視察深圳後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專題片披露說,那一年回到北京後,鄧小平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到了1992年,中國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專題片說,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系列談話總結道,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專題片評論稱,南方談話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以辯證法為思想武器,指明了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

本集最後回顧了一系列改革開放波瀾壯闊進程中發生的歷史事件。專題片說,1997年和1999年,中國秉持「一國兩制」,先後收回香港和澳門主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