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25周年誌慶典禮暨《香港風物誌》啟播禮昨日在香港舉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昨日表示,特區政府今年會增撥資源加強保護、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研究擴建香港歷史博物館,持續更新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及為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進行前期工作,以提升博物館在蒐集、保存、研究和展示文物方面的功能和地位。
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與香港電台合作拍攝的《香港風物誌》將於下周六(22日)啟播,共6集,介紹香港的傳統文化。
張建宗和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署理副廣播處長(節目)張健華、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受託人委員會主席方文雄和理事會主席何佩然昨日主持啟播儀式。
張建宗:增撥資源加強保護
張建宗在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一直致力發展香港成為一個國際文化大都會,融合中國傳統及多元文化,文物保育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政府今年會增撥資源加強保護、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安排大學生到故宮博物院及敦煌研究院,培育年輕一代對文化保育的認識。
同時,政府透過保育歷史建築基金,與獲選的非牟利機構緊密合作,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首五批建築物的活化項目之外,亦會審批私人擁有或租用而已評級的歷史建築申請,使這些「歷史建築」不致因日久失修而破損。
張建宗強調,要為香港做好文化保育及傳承的工作,有賴巿民、政府及各界的衷誠合作。「我十分高興見到許多『民官商』的合作,透過不同方式、途徑支持文化保育的工作,而讓我更為感動的是不少青年人積極參與這些工作,令我們的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香港風物誌》共分6主題
《香港風物誌》共分6個主題,包括大澳獨有的社區文化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舟遊涌」傳統活動;港島歷史最悠久的鄉村─ 薄扶林村獨有的生活文化特色;香港各地的軍事遺跡的發展及保育,還有幾近失傳的水上人嘆歌及客家功夫的傳承,以及本地僅有的魚塘養殖技藝與生態環境保育的情況。
水上人出身的黎帶金婆婆和孫女昨日在現場示範一段嘆歌表演。嘆歌又稱「漁歌」,主要是水上人用在人生禮儀上(例如結婚和葬禮)的嘆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