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港商怎麼辦系列三之二】港商怎突圍?我要做名牌

2018-12-20
■香港品牌美斯凱(Maxcare)的按摩椅較出名,目前於本港有12間專門店。圖為卓維企業銷售總監孔玉婷。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香港品牌美斯凱(Maxcare)的按摩椅較出名,目前於本港有12間專門店。圖為卓維企業銷售總監孔玉婷。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不墨守成規 積極由生產轉型至開發

珠三角競爭環境日趨激烈,留在當地的港企近年來急劇減少,且面對愈來愈大的經營壓力。今年以來爆發的中美貿易戰,更令許多中小港企舉步維艱。有業界人士慨嘆港商的優勢已不復存在,然而在內地、日本以及其他地區的不少消費者心目中,「香港品牌」仍是一塊金漆招牌,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有港企早在多年前就未雨綢繆,提早佈局發展自有品牌,大大增強了自身競爭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及工資、加徵關稅等成本上漲,港企的應對方法各師各法。貿發局最新的第四季出口指數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會發展美國以外市場(65.5%),其他則會增強產品競爭力(39.4%)或把生產/採購基地轉移到中國內地以外地區(27.4%)。相比之下,短期的技術策略對港商的吸引力不大。少於十分之一受訪者會採取關稅工程(9.3%),會向美國申請關稅豁免的受訪者更少。貿發局分析指出,在貿易摩擦陰霾之下,港商都主動尋求對策應付潛在負面影響。

轉型做較高價值產品

以銷售按摩椅及按摩產品而為人熟悉的香港品牌美斯凱(Maxcare),目前於本港已有12間專門店。卓維企業銷售總監孔玉婷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全靠集團的發展方針不墨守成規,並積極由生產轉型至開發,才能在珠三角站得住腳。」

美斯凱總公司卓維(Maxconcept)成長歷程與大部分90年代發跡的港產公司大致無異,早在90年代於東莞設廠,以製造五金類產品起家,成立初期主要從事一些較低價值五金類產品的出口生意,如電鍍小花籃、禮品盒、相架等。受惠於內地當時推出多項營商優惠政策,公司規模迅速擴大,1999年於東莞租用3,000平方米的廠房,後來機緣巧合下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

孔玉婷回憶:「當時有個日本客見我們的五金產品很受歡迎,想做五金滑板車,一張單便接了200萬隻,每部車成本22美元,相比相架的成本只是幾毫子美元,差別很大,於是令我們突然醒覺,應該轉型做些較高價值的產品。」

抓緊健康美容商機

經過市場調查,他們發現無論經濟環境好或差,人們都願意花錢於保健產品上,於是在2000年便轉型主力生產健康美容的產品,當時採用的政策就是「跟茷路走」,結果相當奏效,2001年便於東莞購入3萬平方米的新廠房以應付新增訂單,並將空置的地方出租予與自己在業務上有協同效應的行業,如印刷、零件生產商等,亦提升了在送貨上效率。

擁核心技術 生產外判

孔玉婷指出,Maxconcept多年來曾遇到幾個業務高峰期,包括2000年、2006年及2013年,因出現數個「明星產品」如專利按摩腰帶、蒸氣地拖等,由於單量超大,員工數目一度由200人大增至700人。於2006年公司亦成立自己品牌Maxcare,主打按摩椅,初時打算先在內地發展,但發現於內地建立一個全新品牌相當難,於是便返回香港,希望建立知名度才重新進軍內地。

她稱,Maxcare的產品不是百分百自己生產,公司擁有核心技術,主力生產模具,再交由浙江及山東專做按摩椅的公司生產,好處是自己不用「懦□t上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