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創自家品牌 不怕工廠無訂單

2018-12-20
■榮昌國際主席兼行政總裁杜源寧創立AQUEEN,但同時堅持做製造。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雪芝  攝■榮昌國際主席兼行政總裁杜源寧創立AQUEEN,但同時堅持做製造。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香港珠寶業在全球享有盛譽,不少港商早在30年前就在珠三角等地區設廠,只把高附加值的工序保留在香港。然而榮昌國際仍然堅持做製造業,其主席兼行政總裁杜源寧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告訴記者,近十年來,珠三角的珠寶製造商已經減少四成,今後也只會越來越少,單純的「中國製造」不足以讓廠家生存,幸而公司2012年創立自己的品牌AQUEEN,才在行業由盛轉衰之際沒被淘汰。

杜源寧回頭再看,似乎能總結出上百個創立自家品牌的理由,但在當時,可能只有一個最簡單的念頭:「不轉型就完蛋」,對危機要有規劃。他形容,創立自家品牌就如同買了保險,是最後一道心理防線,至少能保證在困難時期,不會無訂單可做。手下有上千個員工要顧及,「靠訂單吃飯」在金融海嘯期間成了最致命的要害。

籌備3年,組建團隊,AQUEEN在2012年3月正式誕生。雖自家品牌年輕,沒有為集團帶來多大的生意額,他卻表示,自創品牌後,集團上上下下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新品牌如同一注強心劑--帶來了動力和生機,每個員工都很認同邁出的這一小步,潛意識提醒自己要上進、創新。他反覆多次強調,品牌背後的意義更重要。

青黃不接 廠佬轉型難

可是,為什麼其他珠寶製造商不轉型呢?杜源寧坦言,做自家品牌的製造商的確不多,這跟廠家老闆的願景、魄力、決心有很大關係,老一輩早已沒有年輕時的衝勁去拓展另一塊版圖;而年輕的二代轉行、專業,「無人接軌,直接斷軌」,造成了業內青黃不接的景象。這不僅僅是珠寶行業,也是珠三角地區製造行業的最普遍現象。

鮮有創新,亦無人入行。杜源寧解釋,水漲船高的成本依舊是大頭。「時代不同了」,以前開廠直接掛靠當地機構拿牌,成本低;現在政策鼓勵私人拎牌,獨立之後成本變高,法規、環保、社保等要求更加規範和嚴格,相應的成本提升,令從業者都遇到一些以往未曾出現的問題,間接阻礙了「門外人」入行。

買少見少 生產變罕有

行業走下坡路,就更需要傳統工廠堅持製造。杜源寧透露,內地不少年輕人發展自己品牌,設計新款式,但無資源和精力尋求工廠生產,近年來尋求合作的品牌越來越多。榮昌國際不會放棄製造,會更加鞏固自身的產業鏈,幫助更多的品牌走出去。

AQUEEN依附於集團本身的生產和經銷網絡,在世界各地都能更順暢地推廣品牌。杜源寧舉例,品牌在內地尤其是北方地區已經扎根,下一步會去中東和杜拜,當地團隊對本地市場很熟悉,十分願意接受新品牌。「香港品牌、中國製造」的概念,配合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相信在市場上能獲得高度關注。

杜源寧還提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未來也一定能令珠寶業更加緊密。「各種生產要素都聯通了」,交通、諮詢網絡等等,兩個領域的內容融為一體,資源才能整合。如此推動,他現行能帶動區內消費體系、製造體系的完整度和融合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