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十三行」外銷藝術品回流 粵博物館典藏逾兩萬件

2018-12-22

廣東省博物館(下稱粵博)主打歷史上專供外銷異國的藝術珍藏。粵博日前因登上央視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而被觀眾所認識,也讓不少觀眾心生疑問--外銷的壁紙真能擔當得起「國寶」的分量?其實,歷史上的廣州「十三行」以廣彩、外銷壁紙、外銷扇為主的藝術品,便是十七、十八世紀歐洲貴族的「中國高級定製」。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從2005年起,粵博便常以香港為中轉站,向歐美機構、藏家徵集珍貴的外銷藝術品。截至2016年底,粵博外銷藝術品類30餘種,總數超過2萬件,這些文物也成為粵博最具特色的館藏。

粵博展覽重現「十三行」

「外銷藝術品」中的優秀代表,如廣繡花鳥圖案掛帳、廣彩仕女宴樂圖案的大潘趣酒碗、象牙雕刻信插都有一個特點--或是歐式造型、中國紋樣;或是中國造型、歐洲紋樣。這些中西並蓄的館藏,如今都能在粵博三樓的「廣東歷史文化陳列」展內一見真容。 它們歷經百載時光、萬里揚波,在過去十年內陸陸續續回到廣東的博物館,依然熠熠生輝地為大家講述着昔日「十三行」廣船雲集的盛景。

外銷藝術品價值極高

粵博陳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說:「外銷藝術品的學術地位應該被正名。」白芳表示,外銷的藝術品不但留下那個時代的城市風貌,還擁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價值。例如, 正在展出的《風·尚--18至20世紀中國外銷扇》展覽,精選了163 件華美精緻的外銷扇展品,能讓觀眾了解當時「廣州製造」、「中國趣味」 西漸的故事。

十六世紀,東西航線的開通催生了大規模海上貿易。中國工匠尤其善於將廣式工藝與西洋審美相融合,催生了該時期大量中西風格共融,專供外銷的家居藝術品。

白芳指出,外銷藝術品都是清代廣州「一口通商」時期,中英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如今,外銷扇、外銷瓷這類「外銷藝術品」的典藏在粵博,已漸成規模並自成體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