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科技開拓新徑 國學文化再盛

2018-12-27
■徐力恆曾參與BBC紀錄片《中華的故事》的製作。受訪者供圖■徐力恆曾參與BBC紀錄片《中華的故事》的製作。受訪者供圖

探古人「朋友圈」 深化史學「三度」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華文化的復興不僅是歷史的必然亦是時代的召喚。成長於信息時代的新學者們,正探索用科技擴展人類對歷史認知的維度、深度、廣度,用別出心裁的視角,激發更多人對國學、歷史的興趣。不知你有沒有好奇過家喻戶曉的詩人李白、杜甫曾經生活在怎樣的朋友圈中?香港土生土長的歷史學者徐力恒所研究的領域-數字人文,正打開這種走進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新途徑。■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許多人對歷史的認知停留在中學的課本,應付了考試,便不再有探究歷史的熱情,而倘若願意將歷史作為專業,則更被視為是少數人「瘋狂」的選擇。北京大學學士、牛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徐力恒正是這樣一位「瘋狂」人物,在香港讀中學時期,被數名歷史老師的生動教學激發了學史的熱情(見另稿),並一路求學鑽研,逐步成為中國史學者。在多年研讀經驗及與人分享得着的過程中,他深刻意識到,要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歷史,「激發興趣至關重要。」

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徐力恒,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研究是他的專長。這種利用電腦計算技術進行人文研究的新興領域,在他眼中是未來歷史學者都需要掌握的課題。

他認為,數字人文表現方法現代,在網絡時代易於傳播,並且可以幫助完成許多瑣碎的整理工作,不僅提高效率,亦可能提供許多有趣的研究新視角,例如歷史人物之間的關係,李白、杜甫的「朋友圈」如何等等,讓人明白歷史研究不是「老古板」,研究歷史亦可以加入與時並進的元素,讓大眾更容易找到歷史的樂趣。

結合科技革新 改變刻板印象

面對國學相關學科逐漸被邊緣化的現狀,徐力恒指,不少文科學者具備很強的能動性,他們不斷思考如何應對和利用媒介的轉變、科技的革新,嘗試與其他學科合作重新探討國學中的歷史課題,使用以往未用過的理論工具,不過徐力恒認為,這些並不會令國學驟然成為主流。

但他續指,新的方法仍或改變一些人對國學的刻板印象,在社會層面開始引起更多人的興趣,而了解是讓更多人可能愛上國學的第一步。

修國學展興趣 皆須保持平衡

浸大饒宗頤國學院院長陳致則表示,對國學來說,社會要分清學術研究、教學,以及於大眾層面提高國學修養,「界限清晰才能健康發展」。他表示,在大眾普及層面,對比香港一直較淡的氛圍,內地近年有不少家長對國學興趣濃厚,積極讓子女從小接觸,甚至有個別人士要求孩子脫離現代教育體系,以「全情投入」國學之中。

陳致強調,學習國學雖是好事,但畢竟孩子生活在現代社會,不能只對國學有興趣,否則是走了「另外一個極端」。他認為政府應多做一些國學普及工作,例如推動中小學多開設國學興趣班,但同時要保持平衡,「引導孩子多讀一些(國學相關的)書,亦要讓他們有一些自由發揮的時間會更好。」

港大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認為,在國學普及方面,應該利用資訊科技及人工智能等現代先進技術,以年輕人樂於接受的方式介紹相關知識,而傳統的實體國學書籍,表達上亦應要圖文並茂,讓年輕人易看懂。

他自己今年中亦出版了一本針對年輕受眾的《國學大師饒宗頤的人生智慧》,期望用深入淺出方式把年輕一代帶入奧妙的國學殿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