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子自閉女「限智」 母:請別蝦我的孩子

2018-12-31
■SEN生易被同窗誤解,或遭受校園欺凌。資料圖片■SEN生易被同窗誤解,或遭受校園欺凌。資料圖片

知識就是財富,不少基層家庭用心栽培下一代,盼他們學有所成、早日脫貧,但有些家長卻不會望子成龍,只求他們成長路上少一點「沙石」。阿曦(化名)看起來和一般「師奶」無異,背後卻盡是辛酸。她的兒子及女兒分別被評為非典型自閉症患者,以及「有限智能」學童,是社會上被標籤為「古怪」、「不正常」的一群。2019年將至,她希望大眾對特殊教育需要(SEN)孩子多點包容,放下成見,令他們可以被社會、同輩所接納,「SEN不是洪水猛獸。」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珈琋

阿曦一家四口住在九龍區的公屋,欣欣(化名)是阿曦的女兒,一頭短髮造型與媽媽有幾分相似。她目前就讀小六,從小體弱多病,語言方面較遲緩,更有過度活躍症的症狀。

小學一年級時,分別進行多次智力評估,惟結果各異,兒童精神科評估其智力只有58分,或要入讀特殊學校,校方安排的心理醫生則將其評定為「有限智能」,智力逾70分。阿曦說:「差距這麼大,我至今也不知道她智力有多少。」

「我寧願被欺凌的是我」

最教阿曦頭痛的,是欣欣在校內被排斥及欺凌,例如書包被「踢來踢去」、做好的功課沒有被收、甚至被同學嘲笑是「神經病」,令她十分心酸。她憶述,欣欣曾告訴社工自己只有「半個」朋友,因為對方忽冷忽熱,她不知道對方是否當她是朋友,「她真的很孤獨。有時候,我寧願被欺凌的是我。」

阿曦一直將「有限智能」的秘密藏於心底,「妹妹曾經問我:『我係咪傻謘H』我只能安慰她,不能告訴她真相。」

自閉未獲轉介 內疚誤子療情

長子明仔(化名)今年18歲,早於幼稚園時被校方觀察到異樣,遂建議他接受評估,惟公立醫院醫生卻拒絕為他寫轉介信。阿曦坦言那時候不熟悉相關機制,所以便不了了之。直至小學五年級,明仔在社交方面的問題日漸浮現,「不知道他受了什麼刺激,每日也戴茪f罩,食飯都要戴住。我和學校反映情況,校方竟說情況早已出現,卻沒有通知我。」

明仔接受評估後,證實患有非典型自閉症,惟醫生說8歲前為理想治療時間,「他沒有做過任何訓練......對哥哥有很多內疚。」阿曦強忍淚水道。

作為兩個SEN孩子的媽媽,阿曦過去受盡白眼及冷言冷語,「希望社會多點包容,不要用嫌棄的眼神。孩子正常是好幸福的事,要令SEN孩子願意外出已很不容易。」她說,有些SEN家長選擇不帶孩子外出,免得「獻世」,她反問:「難道就一世也不帶他們外出嗎?」

她續說,欣欣在地鐵上「坐唔定」,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乘客,「我不可以拿一條繩綁茼o,只求其他人包容數分鐘。我們媽媽對足24小時,年中無休,其實體力及精神都已經到了極限......」

屈到病 媽媽終患抑鬱

照顧者肩上的重擔絕不輕鬆。阿曦的丈夫為工作奔波,對孩子們的情況總是不上心,阿曦亦不想和家人、街坊朋友談太多,覺得其他人不會明白。

缺乏傾訴對象,日積月累的壓力令阿曦亦患上抑鬱症,七八年前起需要服用平靜情緒的藥物,「有想過閉上眼就......但唔可以這麼自私。」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不少SEN家長經歷多了,想盡辦法保護小朋友,記者邀約訪問時,阿曦曾擔心地道:「這種小朋友不太討人歡喜,我怕讀者用有色眼鏡看她......」

考慮過後,她仍然選擇接受訪問,因為她更希望大眾了解SEN小朋友,放下成見,讓他們真正融入社會。阿曦最大、卻又最卑微的新年願望,是自己的孩子不會再受到歧視,僅此而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