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廁紙的進化

2019-01-05

■ 青絲

聽朋友說過一段很缺心眼的笑話:他多年前第一次回到祖籍鄉村,上廁所的時候,看到戶外簡陋廁所的牆根泥地上插滿了小竹棍,他獨自瞎琢磨,以為老家人的生活挺不錯,人們都是一邊上廁所一邊吃雪條......等他把這--「重大發現」告訴其他人的時候,卻引來一陣難堪的沉默,那些竹棍其實是鄉村缺乏廁紙,人們方便後用來清潔的替代物,是艱辛生活下的無奈變通--朋友的無知,加劇了人們的這種羞恥感。

平時線上線下,經常看到一些小資文藝青年,追完歷史劇,發願要穿越回古代,到另一個時空裡重新生活。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總是含笑不語,在一個上完廁所卻沒紙可用的時代,我就看你能忍多久。紙張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製造成本一直很高。晉代左思的《三都賦》被廣為傳抄,都能令洛陽紙貴,人們自然用不起廁紙拭穢,只能用竹木片或土坷垃解決。史書裡,北齊文宣帝高洋上廁所太匆忙,需要宰相楊愔送廁籌救急,就說明廁籌參與了帝王貴族的日常生活。南唐後主李煜甚至還親自製作廁籌,削好之後,先貼到臉上測試,感覺還有小芒刺,就再返工,直到徹底光滑平順為止。

明代四川有一種野蠶繭,繅絲織成絲帛,每張只有紙那麼大,專供皇帝如廁,用完就丟掉。明孝宗時,有宮女把皇帝用過的廁帛收集起來,清洗乾淨,然後縫紉成簾子和帳子,某天被明孝宗無意看到,詢問來源。宮女如實以告。明孝宗覺得用這麼昂貴的絲帛拭穢,有些暴殄天物,太造孽折墮,就下令停止進貢。然而,內務機構及地方官員已經憑此形成了利益鏈條,上書稱川中的野蠶,次年竟然不再吐絲作繭,原本依靠這一行業為生的村民都流離失所,無法生活下去。明孝宗不得已,只能下令恢復進貢。

草紙出現後,因成本低廉,又有一定的吸水性,人們多用來做廁紙。但是,古人堅持不用帶字的紙拭穢,廁紙也是一種語義分裂的用物,與大眾生活形成了古怪的邏輯關係。這種情況直到近現代,出版效率被大大提高,廁紙與帶字的印刷品才不再對立,甚至還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覆蓋。在我的童年時代,各種舊書舊課本、廢報紙,就是很多家庭的廁紙來源。

而且,很多人過慣了粗糙的生活,會對精細享受感到不適。1980年代初,我鄰居一戶人家舉辦婚禮,有人要上廁所,主人為顯殷勤接待之意,拿出一包當時只有女性才有資格用的衛生紙。對方卻不買賬,堅持一定要用廢報紙,不然就無法便便。

這一幕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裡,後來看宋丹丹的小品,裡面的人物調侃對白「快寫書吧,村頭的廁所可沒紙啦」,我就知道在過去的歲月裡,廁紙帶來的堅硬生活,已成為了幾代人的文化記憶。

不過時至今日,這些已完全脫離當前生活狀態的歷史,對於坐在智能馬桶蓋上刷手機追劇、幻想穿越回到古代的今人,就像希臘神話裡海妖塞壬的歌聲,仍然充滿了奇幻的誘惑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