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迎難推基建 紓塞須分流

2019-01-20
■特首(第一排左二)與一眾高官和其他嘉賓乘坐開篷雙層巴士經繞道西行隧道前往通車儀式會場。■特首(第一排左二)與一眾高官和其他嘉賓乘坐開篷雙層巴士經繞道西行隧道前往通車儀式會場。

特首:「繞道」利善用西隧容量 合理分佈三隧流量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造價逾360億元的中環灣仔繞道今天開始正式啟用。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通車儀式上指出,中環及灣仔繞道開通,西隧連接路的擠塞情況將會得到紓緩,造就善用西隧剩餘容量作分流的條件,以合理分佈三條過海隧道的交通流量,是實施「三隧分流」的良好契機。她直言,推展基建總會遇到爭議,中環灣仔繞道是得來不易的例子,由提出興建到啟用足足30年,但為了香港的長遠利益,特區政府必須迎難而上。

林鄭月娥昨晨約11時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等官員,及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和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張仁良等,由北角乘坐開篷巴士經中環灣仔繞道到達中環隧道出入口,主持繞道通車儀式。

林鄭月娥在致辭時介紹,在繞道通車後,將會成為於香港島北岸貫通港島東西的快速通道,大大縮短港島東西各區間的行車時間,駕車來往中環林士街天橋及北角東區走廊今後只需約5分鐘;繞道同時提供4條連接路,接通灣仔北及天后一帶的道路網絡,方便市民往來港島北岸各個地區。

推基建多爭議 成果得來不易

她表示,自己對繞道通車感到很開心和感動,有點激動和百感交集,因為她曾經在兩個工作崗位參與中環及灣仔繞道的建設,包括2003年至2004年在當時的房屋及規劃地政局擔任負責規劃及地政的常任秘書長,處理涉及中區和灣仔填海的爭議及官司,及2007年以發展局局長的身份,向公眾解說為何要遷拆皇后碼頭。

林鄭月娥指,這些經驗讓她體會到今天在香港推展基建並非易事,而且會遇到很多爭議,中環及灣仔繞道項目就是一個「得來不易」的好例子,但為了香港的長遠利益,政府必須迎難而上,亦需換位思考,嘗試了解反對者的理由,思考化解方法。

她續說,中環及灣仔繞道正正成就了提升香港城市發展的兩大重要契機:一是保護維港,二是促成香港保護文物的新政策,「今日香港又面對大型基建和土地發展帶來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仍然以『迎難而上』、『求同存異』的精神,全力讓香港能向前發展。」

「分流」一舉多得 減費減污紓塞

林鄭月娥表示,中環及灣仔繞道開通後,為善用西隧剩餘容量製造條件,是實施「三隧分流」的良好契機。她重申方案是「一舉多得」,除了減低並固定西隧的私家車收費,亦讓政府落實豁免專營巴士隧道收費,減輕乘客車費的負擔。

她解釋,繞道通車後,西隧連接路的擠塞情況將會得到紓緩,造就善用西隧剩餘容量作分流的條件,以合理分佈三條過海隧道的交通流量,政府將於周三(23日)的立法會會議上,動議有關「三隧分流」的議案,尋求立法會支持。

她強調,「三隧分流」方案將西隧的私家車收費從目前每程70元減低並固定於50元,直至營運期於2023年中完結,使駕駛者避免承受未來幾年的大幅加價。政府同時會落實豁免專營巴士隧道收費,減輕乘客車費的負擔,將會是「一舉多得」。

中環及灣仔繞道開通除了是實施「三隧分流」的良好契機外,亦有利於在中區引入「電子道路收費」計劃,進一步改善區內交通和空氣質素。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林鄭月娥表示:「在我們享受前人為我們締造繁榮社會的同時,亦要着力為下一代構建更美好的環境。在此,我希望能繼續與大家參與和支持特區政府的工作,推動香港社會繼續前進,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