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多番波折,中環及灣仔繞道終於今日正式通車。昨日親身見證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通車儀式的民建聯立法議員葛珮帆(EQ)感嘆,由於當年填海官司的關係,繞道工程延誤多年,工程開支更因此飆升三倍多,其間嚴重的塞車問題一直未能得到紓緩亦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我希望各方都吸取經驗教訓,明白到大型基建工程和跨境基建對本港發展非常重要......大型基建政治化,以司法覆核來阻撓基建,全社會都要付出沉重代價。」
由於港島主要幹道經常塞車,政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提出「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以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及多條擬建的鐵路支線,並於1993年起啟動第一期工程。2002年12月,行政會議批准「中區填海計劃」第三期工程,填海面積為23.11公頃,以提供興建繞道的土地。
2003年2月,「保護海港協會」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指稱繞道工程的填海「面積過大」,並稱城市規劃委員會當時通過的灣仔填海計劃第二期工程違反《保護海港條例》。
法院其後裁定城規會敗訴,使灣仔填海計劃第二期的工程批准被迫取消,而是次判決被指對正進行的「中區填海計劃」第三期工程有約束力,隨之而來的是連串的司法覆核官司。
EQ:繞道通 碳排減
葛珮帆昨日感嘆,有關的司法覆核令工程擾攘十多年,原本預計在2010年完工的工程,最後拖到2009年底才動工;1998年時,興建繞道的工程預算是80億元,但到2009年時預算大幅增至281億元,2013年更加到360億元。
她續說,由於當年的司法覆核,繞道工程延誤多年,各行各業因塞車浪費大量時間,經濟損失不可估量,亦加深空氣污染情況。「如果當年沒有填海官司故意刁難工程,繞道在數年前便應落成通車。」
葛珮帆指出,繞道通車後,將會紓緩現時告士打道─夏慤道─干諾道中走廊的交通擠塞情況,來往中環及北角的行車時間會由40分鐘縮短至5分鐘,相信每年可節省約4,000萬個行車小時,及帶來約30億元的經濟效益,有效減少1.1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換算約48萬棵樹木的吸收量。
「繞道通車在即,我希望各方都吸取經驗教訓,明白到大型基建工程和跨境基建對本港發展非常重要,既能促進對外聯繫,有利經濟民生,還能製造就業機會;大型基建政治化,以司法覆核來阻撓基建,全社會都要付出沉重代價。」她最後說。
盧偉國:利民基建 增競爭力
出席中環及灣仔繞道通車儀式的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中環灣仔繞道的構思自上世紀80年代提出,中間經過研究和諮詢,亦涉及爭議和法律程序,到了2009年才獲立法會財委會撥款開展工程,現在終正式通車 ,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他指出,繞道工程規模龐大、技術上十分困難,身為工程界的代表感到相當興奮,並強調這些基建可促進經濟、增強香港的競爭力和改善民生,希望社會各界能大力支持基建項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川、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