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沅江行 之五:「王夫之定律」

2019-02-23
■春節過後是桃花綻放的季節。 莫憲 攝■春節過後是桃花綻放的季節。 莫憲 攝

呆儺

莫憲說桃花盛開時的黃沙坪很美,他的作品就是證明。

「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這是沈從文《邊城》中的駢偶佳句。春節過後是桃花綻放的季節。有500多畝桃樹的黃沙坪村,那時將是一片花海,賞花者眾。六、七月桃子成熟,這裡的「合先一號」遠近聞名,買桃者多。「合先一號」是黃沙坪村村主任吳合先自己培育的優質品種,他種桃成功後免費贈送5,000株桃苗給鄉親,當然是希望大家一起發財致富。

剛才那位阿伯說吳村長是好人,勸鄉親們種桃子。問他種了沒有,他把低下的頭輕輕搖了搖。

為什麼不聽好人的勸說?不好問下去,卻想起29年前的一件事情。那年冬天的一個傍晚,胡耀邦時期的中宣宣部長朱厚澤之女朱梅打來電話,說今天是她父親的生日,過來熱鬧一下。

那天這位曾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老人心情不錯,說起往事,拿出一本相冊,指着一群羊在山上吃草的照片說,為貴州農民脫貧找到一條出路,養羊。

年輕氣盛的我忘記那天是老人的生日,反駁道:「政府官員總是為農民設計脫貧方式,結果往往是害了農民。」接着我講了自己在浙江看到的那一幕:「農民們響應政府號召,養國際市場一時暢銷的長毛兔,兔子長成時市場風雲突變,供銷社停止收購。農民用理髮工具把長毛兔兔毛剪短,官方背景的供銷社還是不收。農民們氣急之下當場把兔子一個個摔死。」朱老聽後無語,陷入沉思,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禮和莽撞。多少年過去,歉疚仍然存在心裡。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經說:「若農,則無不志於得粟者。其窳者,既勸之而固不加勤;而勸之也,還以傷農。」王夫之認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讚揚的「魏詔守令勸課農事」實際上是添亂、擾民,只會對正常的農業生產起干擾作用。父母官們為向朝廷顯示自己勸農有功,勢必「飾美增賦(稅賦)以邀賞」,這樣一來,「天下之病尚何言哉!」

他舉例說元朝的統治者課民種桑也是如此,甚至許多地方本不適宜種桑也強迫之,而明朝又沿襲了這種弊政,因此「害極於四百餘年而不息」。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做客座教授的秦暉先生,將中國歷史上歷次稅制改革的結果是一次次加重農民的稅負,稱之為「黃宗羲定律」。2005年中國取消農業稅,「黃宗羲定律」在中國失去意義,那麼「王夫之定律」呢?

想到這裡,猜到阿伯搖頭的兩個可能,後悔沒有聽「好人」的勸說?心裡有農民的「王夫之定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