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舒曼故居,往格拉斯博物館群的方向移動,會穿過一片清幽之地,這是Old St. John's 墓園,傳說中巴哈的最初埋骨處。
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的巴哈與萊比錫有着不解緣,他曾在這個城市度過了整整27年的時光,曾為聖尼古拉教堂和聖托馬斯教堂服務,同時擔任管風琴師和合唱指揮。在萊比錫期間,巴哈創作了大量的清唱劇,他的許多作品也在此上演,例如《馬太受難曲》在聖托馬斯教堂首演,而《聖約翰受難曲》首演於聖尼古拉教堂。
回首巴哈在萊比錫的歲月,沒有什麼浪漫的光環,更沒有什麼傳奇色彩。為了生計,他除音樂職務外,還兼職各種工作,可謂是勞碌異常。早年間,他厭倦這些俗務,不時擅離職守,與僱主間的關係便時常緊張。這種種拉鋸、妥協與角力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的終點。生命的最後時光,巴哈纏綿病榻,未及完成《賦格的藝術》就撒手人寰。他去世後,僱主們如釋重負,已馬不停蹄地尋找繼任者,哪有半分緬懷之心?而他的音樂,在接下來近50年的時光中都乏人問津。
說起巴哈的埋骨處,亦令人鼻酸。曾經長久,這位音樂家的落葬之處都無人關心,直到1894年在Old St. John's 墓園發現了「疑似」巴哈的骸骨。說「疑似」,是因為當年並沒有嚴密證據證明骸骨的主人,只能憑藉其頭骨的形狀與大約樣貌推測其屬於巴哈!之後幾經輾轉,巴哈遺骸被遷往聖托馬斯教堂,在主祭壇前建立墓碑,總算有了一個莊嚴的場所,供樂迷們瞻仰。
當天,施耐德教授帶着我們來到巴哈最初的埋骨處,那是現今草坪上黃色鋼圈所圈住的一小方地。大家依次為音樂家獻上一朵小黃花,抱着十二分的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