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打工換宿共居 基層跨代共融

2019-03-17
■右起:阿心、阿元及阿冰。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右起:阿心、阿元及阿冰。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晉傑)屋租是基層市民生活開支的一大負擔,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以較低廉價錢向輪候公屋逾3年,或正住在惡劣環境等有需要人士出租臨時住所,至今已有逾600人受惠,有營運機構更在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中加入「打工換宿」元素,要求年輕住戶每周用大約兩三小時進行社區工作,以促進鄰舍關係。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指日後會繼續在計劃中加入新元素,社聯還考慮推出專為少數族裔而設的社會房屋。

救世軍是其中一個參與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機構,負責營運一個位於土瓜灣下鄉道的「住+」項目,提供53個單位,並在去年11月入伙,現時有約60戶逾200人入住,使用率約為80%。

老少租戶重獲「住+」情

正在輪候公屋的阿冰原本與家人住在深水埗一個面積只得約100呎的劏房單位,她指業主租出單位前曾經裝修,環境尚算理想,未料入住一兩星期後家中便出現老鼠,令女兒不願回家,現在能租住「住+」項目令一家的居住環境大有改善。

除了正輪候公屋的家庭外,「住+」亦有幾名年輕住戶,包括與家人關係欠佳,一直想獨自居住的阿心。她指自己曾經考慮過租住板間房及「太空艙」等,但最終均因為保安、環境及價錢等因素而打消念頭,直至知道有「住+」項目才找到理想安樂窩。她指自己遷入「住+」後較少回家,但與家人關係反而有所好轉,每次回家均與家人有更多話題。

22歲的阿元原本住在政府青年宿舍,早年因為年滿21歲不符入住宿舍資格而要遷出,現時是「住+」的年輕租戶之一。他指同住在青年宿舍的人雖然年齡相若、有較多話題,但卻欠私人空間,而搬到「住+」後則有自己的房間,而且鄰居亦十分友善,會邀請他一同食飯。

他坦言,初搬到「住+」時會因為不知道怎樣與其他家庭相處而感到尷尬,但很快已學會相處之道,形容現時與鄰居的關係就如親人一樣。

不過,阿心與阿元在「住+」亦有特別任務,他們均為「住+」的青年管理團隊成員,曾經在大廈內增加不同的指示牌方便居民及訪客,並會不時舉辦糖水會等活動。

救世軍港澳軍區社區計劃高級主任馬澤淳表示,外國亦有機構會有條件地以較低廉租金將單位出租予年輕人,所以救世軍亦在「住+」引入類似「打工換宿」的計劃,要求年輕租戶為其他住戶提供服務,以加強住戶之間的聯繫,促進跨代共融。

「住+」現時的租金為住戶收入最多25%,蔡海偉指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主要服務對象為輪候公屋逾3年人士,並會預留約20%單位予其他有需要人士,他透露社聯正籌辦專為少數族裔而設的社會房屋項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