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弘揚「五四」精神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2019-05-02

劉佩瓊 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至今,我們不能忘懷「五四」運動開放、求真的精神,堅持不求名利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在發展路上傳承中華數千年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范仲淹所云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深植國民心中的「中國魂」,這也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富強,在有遠見的領導人領導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所在。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啟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國失敗,卻導致軍閥割據的腐敗管治。幸運的是,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中國,沒有接受賄選的偽民主,抗拒粗鄙自利的軍閥割據,不容官僚屈服於帝國主義的欺凌,中國沒有像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搞「皇帝新衣」式的民主選舉,延續不利國家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腐敗管治。

「五四」締造建立新中國的力量

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平待遇,激發中國青年學子掀起救亡圖存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就像星星之火,迅速在廣大國民心中播下為中國尋找新出路的希望種子。雖然這是一條曲折的道路,其間出現不少轉折及犧牲,最終中國人民憑借智慧,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五四」運動探尋中國走向富強文明的國家制度。早在「五四」之前,梁啟超、張謇等人提出立憲制;1905年,清朝政府派人到日歐美俄等國考察立憲制;同年同盟會成立,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和目標。其後,不少先賢考慮到中國國土幅員廣大,不宜全盤仿效外國的議會制,孫中山提出了「五權憲法」;到民國初期,則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發起「護法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召開了不同黨派的政治協商會議,1953年產生第一部憲法。又經過30年的波折,於1981年完成今日仍實行的第四部憲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代表大會制為主體的政治制度得以穩定下來。

「五四」開啟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的另一重點是開啟了新文化運動。1905年中國廢除以科舉為目標的舊式教育,建立起傳授現代化科學知識的新教育制度,以蔡元培為首的教育家創辦現代化學堂,實行男女同校、推行義務教育、美學教育;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學時,推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治校方針,為中國的大學立下楷模,為「五四」運動的出現打下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的最大貢獻是把白話文正規化,取代了文言文。「五四」之後到抗日戰爭期間,是現代文學的豐收期,出現了小說、白話詩、雜文、戲劇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對培養國民的愛國心、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剖析、對關懷百姓發揮了重要而巨大的作用。尤其在抗日戰爭中,凝聚同仇敵愾的力量,中國人民英勇不屈地對抗日本侵略者,挽救了中華民族。白話文運動不只是文字表達方式的創新,更弘揚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

「五四」運動喊出「反封建、反帝制」、「外抗強權」的口號,響徹中華大地,警醒國人,期望以「賽先生」(科學)及「德先生」(民主)建立國富民強的新中國。經過100年的努力拚搏,今天已經結出豐碩成果,中國經歷建國的艱苦創業、篳路藍縷,經過改革開放建設的砥礪奮進,如今已然走在世界前列。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中國更自信地擴大對外開放,與世界和平共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成功在望,向國家、人民和歷史交出一份亮麗的答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