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名家時評】《復仇者聯盟》強調家庭軟銷溫情

2019-04-30

許楨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本周一部荷里活超級英雄電影系列的終結篇--《復仇者聯盟》第4集,在全球上映。該作品能否打破另一部科幻巨作─-占士•金馬倫執導的《阿凡達》,也成為不少影評人的焦點。無論如何,《復仇者》系列已經成為當代文創產業、流行文化中的重要標誌。未來,會否有新作品、新來者打破其各項紀錄,將成為環球影評界的談資與思考點。

從文化史的角度,由成人動作漫畫改編而成的《復仇者》系列,其成功之道和關鍵啟示,在於累積與轉化。這種具批判性的繼承,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文化產業內部的辯證關係。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當代,如何詮釋經典作品,發展出新的譜系,成為不同文學作品、文化產物生生不息的主題。有香港演藝人批評,中國人拍來拍去都是金庸影視作品。殊不知,美國、日本的強大創意工業,從來離不開對舊作品的新演繹。

舊文新說,或出品續作,以占士•金馬倫最為突出。金氏名作《未來戰士》系列第2集「審判日」,其商業成就和文化影響力,遠勝於前作。另外,名導兼原創者的列尼•史葛,推出《異形》系列後,續集亦曾交占士•金馬倫執導。前後兩部作品雖風格迥異,各有捧場客,但金氏擺脫史葛的風格,另闢蹊徑,確為各方稱頌。

可以說,傳承與改造,並不意味茩娃しP次品。重塑霍元甲、黃飛鴻、葉問與李小龍,也不是單純的模仿。問題只在於人物是否鮮活、是否栩栩如生。失敗的,在於人物的臉譜化、千篇一律,而不在於英雄及其精神、故事的重現。當然,重塑與新創並行不悖。從香港到日本,再到美國,21世紀初大行其道的英雄電影,原創明顯少於動漫改寫。是否反映求新精神減弱,創新力量不濟,也是甚值思考的問題。

金庸影視作品的基礎是小說,荷里活和東瀛超級英雄電影則多取材自動漫。日本在戰後興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巨型機械人,以及變身超人、戰隊作品,在近十年間,一一登上大銀幕。美國「萬威」、DC兩大系主流漫畫,近年也在電影市場一較高低。

需求導向極其明顯的美、日影視製作,自然要高度迎向讀者、觀眾口味。這批1950到1980年代「紙上英雄」回歸,反映成熟經濟體人口老化,主要消費族群由青少年轉為中老年的現實。這一切,就成了最受落的集體回憶,也就能解釋為何《復仇者聯盟》大銷溫情、家庭價值,得以稍勝仍重暴力、壓迫力的「DC」系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