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知道》
作者:丁利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鳥知道》是一部生態散文集,品讀它,就像是在中國東北的原野和鄉村走過,那片土地上自然與人文的「生態變遷」會在眼前一一浮現,帶你撫摸一個作家的生命履痕、感受他滾燙的心跳。
真切:故鄉的人和事
作者筆下的人和事,飽蘸着濃郁的黑土特色。《草味瀰漫的村莊》寫了四個章節,單看名字就十分吸引人:《瓜窩棚》《毛毛道》《西河捕魚》《撿柴四季》--不論是瓜窩棚裡的童年,還是毛毛道上幾家人的離合悲歡;不論是帶着腥味的水草瀰漫夢鄉,還是大朵大朵的秸稈與柴草,當從作者筆端傾瀉而出的時刻,帶着滿滿的鄉土氣息,讓人感到真切自然,過目不忘。這是作者在散文創作中強烈的本土意識的充分體現。
這首先得益於作者對黑土地特色的深刻理解與準確把握。「冬天的北崗子上,我和二坤子手戴棉手悶子,腳登膠皮靰鞡,一根根撿拾地上遺落的玉米秸稈。不多時,就不冷了,腦袋開始冒汗,熱氣騰騰的,我們乾脆把棉帽子扔在地頭......」北崗子、棉手悶子、膠皮靰鞡,這些事物具有鮮明的東北特色;「乾脆把棉帽子扔在地頭」這樣的場景對於沒有東北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來說,是寫不出來的。這部散文集耐讀,就正是在於作者從幾十年的東北黑土地上的生活經歷中,準確地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事物,用近乎白描式的刻劃,呈現給讀者。作者行文「景」、「情」、「人」、「事」的水乳交融,是對於故鄉事物描寫的另一個特色。比如,寫捕魚,作者沒有停留在環境的對比性描寫,而是利用「人物」和「抒情」,把故鄉的事物更鮮明地凸顯出來。勾芡好的湯、活蹦亂跳的魚,它們背後的男人和女人,以及那「自然之美」的河水,着墨不多,卻讓人真切地沉浸在鄉野中淳樸的自然美。
真誠:對時代的深沉思考
優秀的散文作品,一定要有時代的情懷。這首先需要作者有真誠的創作態度和一顆真誠的心。
首先,作者將自己的人生與命運融入了時代的變遷。作者從民辦教師到電台記者再到作協主席,從農家的窮孩子到為人夫、為人父,從村落到鄉鎮再到縣城、省城,從土房到洋房,作者用「住房」這條線勾勒出變化中前行的人生,也刻劃出時代發展的大潮中平凡人家的幸福變遷。在敘事中,作者沒有刻意的粉飾,沒有誇張的獨白,他把生活的一點一滴都當成是命運的賜予,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坦然接受,向讀者展現出自我最本真的一面,從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作者的真誠,還體現在面對當下社會人文的種種不足,作者沒有一味地批評和鞭笞,而是在自己過往的人生經驗中,汲取真與善、愛與美的養分,用真誠的文字感染和引導讀者深入地思考,向真、向善、向美。
比如《門裡門外》、《棗紅馬》,作者講述了他和父親之間的故事。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讀者,應該如何善待老人、以盡孝道。比如《我的村莊我的母親》,作者寫了母親的草原、西河、鯉魚山,追憶他和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字裡行間,除了親情之外,更有對珍視親情的追問與呼喚。
這是作家在創作時的情感超越,深刻地揭示了時代發展與變遷之下人文生態的迷失,這樣的思考與追問,對於這個時代不僅必要,而且意義深遠。
真實:細節之美
《鳥知道》這部散文集,幾乎每一篇,都是用細節串成的。這也正是它的文字格外動人有力的重要原因。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獨具匠心:「炕上炕下,一根根蛤蟆頭旱煙,小炮筒一樣,冒着白煙。抓到體壯成年馬的人家都眉開眼笑,笑嘻嘻離開;抓到老弱病殘馬的戶,有的罵咧咧,埋怨自己手氣臭;有的哭喪着臉,摔門而去;有的媳婦跟在男人身後,指桑罵槐,嘰嘰咯咯出了門。」作者在接受訪談時曾說,他「筆下的親情充滿溫度,是因為他真實地觸摸過」,我想,觸摸過的真實,在文字中就是細節的張力與美。
《鳥知道》這部散文集,是時代的鄉愁,是親情的縮影,是一個東北黑土地成就的作家在新的時代從故鄉出發的對真與美的追求。當我寫下這些文字,我彷彿又一次看見,那片熱土上的溫度和力量。■文: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