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沉醉金庸筆下肆意江湖的我們,有沒有想過書中大俠們的日常生活會是怎樣的?腳戴鎖鍊的小昭如何換底褲?俠客帶刀通街走不犯法?獨臂楊過怎樣剪指甲?韋小寶貪污了多少錢?江湖門派的財政收入又哪裡來?
歷史研究學者吳鉤,在剛出版不久的《金庸群俠生活誌》(香港中和出版社)中深入挖掘古籍,帶讀者們另闢武俠小說的閱讀蹊徑。他用輕鬆的筆調,由點及面展開論述。其實呀,表面看說的是俠客們妙趣橫生的生活細節,實則是借此突破口,展現古人細緻的生活面貌和社會文化。來,請聽吳老師說說他挖掘大俠們生活秘辛的「心路歷程」!■文:吳鉤
我的家鄉小鎮,雖說是一個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的文化古城,但其實已經沒有什麼文化遺存了,在我的少年時代,小鎮幾乎沒有一間像樣的書店,對於那些不知為何居然養成了讀書癖好的孩子們(比如我)來說,如何找到一本書讀,真的有點飢不擇食。
幸好小鎮有一間租書的小店,而且裡面的書永遠只有兩種:從港台來的言情小說與武俠小說。男孩子對言情小說不感冒,所以都租武俠小說看。我那時候只要身上有點零花錢,都要到那個租書店租武俠小說。由於租書店是按日計算租金的,你看得飛快,就能用更少的錢讀到更多的小說,所以從小就訓練出一目十行的閱讀速度,一套四五冊的武俠小說,一天一夜就能看完。
在我的少年時代,讀得最多的便是武俠小說了。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的陸小鳳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飛刀系列,基本上都讀過一遍以上。此外,梁羽生、臥龍生、陳青雲、諸葛青雲、上官鼎、柳殘陽、雲中岳、溫瑞安等人的作品(能一口氣說出這麼多武俠作家名字的,顯然是武俠小說的忠誠擁躉),也都讀過一些。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金庸與古龍的小說。直至今天,有空或者無聊的時候,我還會翻翻這兩位武俠大家的小說,當消遣。
「江湖中人」確有其人
古龍的小說都架空了歷史背景,金庸的小說恰恰相反,除了少數作品(如《笑傲江湖》、《連城訣》、《俠客行》)有意將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模糊處理之外,多數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歷史背景,將虛構的傳奇巧妙地糅合進真實的歷史場景中,讓虛構的江湖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人物發生密切聯繫,從而達到一種虛實交融的藝術效果。我從小就對歷史有些興趣,所以金庸的武俠顯然更對我的胃口。
從金庸建造的江湖世界中,我們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歷史人物,像《書劍恩仇錄》中的乾隆、福康安;《鹿鼎記》中的康熙、鰲拜、索額圖、吳三桂、鄭經、施琅、顧炎武、黃宗羲;《碧血劍》中的李自成、李岩、袁崇煥、崇禎皇帝;《倚天屠龍記》中的朱元璋、常遇春、韓山童、韓林兒、陳友諒、王保保;《射雕英雄傳》中的鐵木真、托雷、王罕;《天龍八部》中的宋哲宗、蘇軾、耶律洪基、完顏阿骨打,等等,都是人們熟知的歷史名人,自不必多說。
很多被金庸當成「江湖中人」塑造的人物,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如《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五散人」,除了「布袋和尚」取自虛構的神話人物之外,彭和尚彭瑩玉、鐵冠道人張中、冷面先生冷謙、周顛都是元末明初的傳奇人物,名字見之史料。武當張三豐以及他的徒弟「武當七俠」,也非虛構,史書中可以找到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莫聲谷的名字,只有殷梨亭原來叫殷利亨,金庸老爺子將他改成了殷梨亭。
《射雕英雄傳》中的全真教掌教王重陽,王的徒弟「全真七子」-丹陽子馬鈺、長春子丘處機、長真子譚處端、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長生子劉處玄、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全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的徒弟,即全真教的「志」字輩,從尹志平、張志敬(金庸寫成了趙志敬)到李志常,也都是元初的知名道士。不過,跟金庸虛構出來的抗金抗元形象不同,歷史上的全真道士,基本上是跟金元汗廷合作很愉快的宗教人士。
「金學」論述 包羅萬有
這麼熱衷於將歷史人物寫入江湖世界的武俠小說作家,除了金庸,只有梁羽生了。不過從文學技巧來說,金庸似乎技高一籌。
金庸用十五部武俠小說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武俠世界,吸引了無數讀者,凡有華人處,俱有金庸武俠書。坊間還出現了一門「金學」,從文學、史學等角度研究金庸武俠小說。不過,坊間種種評說金庸武俠的文字,似乎多數不入金庸法眼,他老人家曾說:「有人未經我授權而自行點評,除馮其庸、嚴家炎、陳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認真其事,我深為拜嘉之外,其餘的點評大都與作者原意相去甚遠。」
坦率地說,我對金庸老爺子的這個意見,是不敢苟同的。一篇作品發表之後,讀者怎麼評說,便全然由不得作者了,「未經授權而自行點評」是很正常的現象。馮其庸、嚴家炎、陳墨三位先生的金庸小說評論,我也略看過,無非是中規中矩的文學鑒賞罷了。
對於金庸創造出來的龐雜無比的武俠世界,應該有更加有趣的解讀才對。我的朋友葉克飛先生,便寫了一部《金庸政治學》,煞有介事地探討金庸江湖社會中的派系、組織結構、謀略與權力運作,別開生面。
戲謔背後 實有真意
作為一名資深的金庸小說讀者和一名不太資深的歷史研究者,我不打算辜負我的平生所學,決定從社會史的角度翻入金庸的武俠世界。當然,我不想考據金庸先生筆下有哪些人物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哪些故事是歷史上發生過的真事--似乎已經有人在做這個工作了。
我想談點更特別的東西。
讓我先從網絡上流傳頗廣的「金庸學三大不解之題」說起:《射雕英雄傳》中,梅超風練了「九陰白骨爪」,指甲暴長,解手後怎麼擦屁股?《神雕俠侶》中,獨臂的楊過單身過了16 年,他是怎麼剪指甲的?《倚天屠龍記》中,小昭的腳脖子被鐵鍊鎖住了,她又是怎麼換內褲的?問題非常無聊,卻吸引了無數網友解答,各種腦洞紛呈。其實,從技術的角度解答這些問題並沒有什麼意思,我們換一角度,從史學切入,便會發現無聊的問題也蘊含着嚴肅的歷史知識。有些網友說,古人不穿內褲,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小昭的問題。這便是不了解社會生活史的表現。
我想做的,是借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部分生動細節,進行社會生活史方面的考證,為你打開一扇觀察古人社會生活的窗口。在我看過的評說金庸武俠的文字中,以新垣平博士的《劍橋倚天屠龍史》最為精彩,令人擊節。新博士惟妙惟肖地模仿「劍橋中國史」的體例與文字風格,重新將《倚天屠龍記》的故事講述了一遍,故意講成嚴肅學術論文的樣子。如果說,《劍橋倚天屠龍史》看似是一本正經地做學問,實則是在戲謔地解構金庸的武俠世界;那我的這本小書呢,大概可以說,看似是在戲謔地解構金庸的武俠世界,實則是想一本正經地做學問。只是,由於個人學識有限,這學問做得不深。
讀金庸武俠小說時,許多人都未必留意到小說中的歷史細節,注意力往往為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性情各異的人物所吸引。如果你掌握了更多的社會生活史知識,再讀金庸小說的時候,可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即使不打算讀武俠小說,這些社會生活史知識也可以讓你的茶餘飯後多一些有趣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