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書評】「牆上」的歷史怎麼看?

2019-05-13

《中國通史》牆書

文字:綠茶、楊早

繪者:林欣

出版社: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現在的兒童與青少年,還喜不喜歡歷史?對此我有一定的懷疑,在互聯網與智能科技的衝擊下,文學都已經開始慢慢退場,歷史還會讓年輕人產生興趣嗎。在一代代人眼中,歷史曾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不僅告訴人們從哪裡來,經歷過什麼,更能提醒人們,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以史為鑒,可以少走彎路、避免悲劇。

為了讓孩子們可以像長輩們那樣,出於某種新鮮感或探索慾,繼而對歷史產生觀察與研究的願望,全世界的學者與教育研究者都在動腦筋,來自劍橋大學歷史系的高材生、《泰晤士報》科學版記者勞埃德.克里斯托弗就是其中一位,他發明了一種名叫「牆書(Wall Book)」的出版物。所謂「牆書」,即用長卷的形式,將龐雜、零散的知識點,濃縮整合成一張巨大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習者用圖像和時間線的方式,全局進行跨學科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牆書」之於孩子而言,文圖並茂,一目了然,且有遊戲感,能調動學習者的參與性,這才是它最大的特色。

這一形式被借鑒到內地,內地知名出版人綠茶與文史學者楊早,便攜手推出了一部可以掛在牆上閱讀與學習的「牆書」--《中國通史》。《中國通史》的版本與呈現形式有不少,而「牆書版」的《中國通史》算是形式與內容的一次大革新了。要把中國800萬年的歷史,放在一紙2.4米的長卷上,這需要編者付出巨大的工作量與毅力,不但要像「地圖」那樣不能出現任何硬傷式的錯誤,還要禁得起學界嚴苛的標準要求。另外,在重大歷史節點、標誌性歷史事件與人物的選擇與評價上,也要格局開闊、客觀公允。

因此,「《中國通史》牆書」作為一部通識教育讀本,對其信息傳達的價值進行考量很重要,但對其觀點傳達的價值進行評斷更重要,不能因為面向兒童讀者,就忽略了歷史讀本嚴肅的內核。越是淺顯易懂的語言,就越應該承擔起歷史教育的重大責任,教會孩子以審慎、求證的態度來面對歷史,並從中找尋與自身有關的一切聯繫,如此,才能將編者的出版理念與讀者的教育需求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通史》牆書」的語言盡力做到了拒絕「晦澀難懂」,也盡量用極簡的表達,來對歷史人物與事件進行定義,比如介紹活躍於240年-250年的「竹林七賢」時,文字是這樣寫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位名士常聚在竹林縱酒放歌,以不拘禮法的姿態表達對時事的不滿,被人們稱為『竹林七賢』」;在評價曹操父子時,則使用了這樣的介紹,「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三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曹操『唯才是舉』,施行九品中正制,其子曹丕更注重人才在文學上的造詣。」。這樣的極簡表達,既「畫龍點睛」式的給出了可以讓孩子輕鬆記憶的要點,也給老師或家長留足了「發揮」空間......上下對比,左右參照,共讀的每一位,多少都會感受到一些「指點江山」的快意。

「興亡更替」、「社會生活」、「空間地理」、「世界視角」是「《中國通史》牆書」構築的四維史觀,讀者可以從四個維度中的任何一個切入歷史,根據興趣愛好的不同,選擇「進入」歷史的不一樣的通道。「興亡更替」偏向於政治,「社會生活」偏向於風土人情,「空間地理」偏向於大江大河、明山秀水,「世界視角」偏向於縱向對比......這其中,「世界視角」是比較有意思的,通過這個視角,可以輕易地找到同一時間線上東西方在發生着什麼,比如1763年《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去世,2年後,英國發明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0年後,紀曉嵐開始編纂《四庫全書》,13年後,美國建立。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個說法很多人都知道,並誤認為是胡適的觀點,但據考證並非如此,胡適的真實意圖恰恰與此相反--歷史的真實一面好比是大理石,雖然可以雕刻,但它的堅硬本質不會產生變化,一定會在時間的「深水」退去之後顯露出真相。尊重歷史的真實性,也是所有人的一致追求,但在確保真實的歷史得到傳播的同時,不妨在呈現歷史、有利於閱讀歷史的情況下,在形式上「打扮」一下。歷史書除了進入課堂的教科書之外,還可以有更多靈活的方式,進入到讀者的視野與精神。

至於掛在牆上的《中國通史》該怎麼看,答案很簡單了,用遊戲的態度看,用玩的心態看,先穿越歷史表層的那片迷霧與冰冷,等到真正意識到歷史的規律甚至感受到歷史的脈搏時,那才是真正喜歡上歷史的時刻。■文:韓浩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