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五十年代香港粵曲式微?(一)

2019-05-19

受辦雜誌的朋友委託,搜集香港國語時代曲發展的資料,偶爾拜讀已故著名填詞人黃霑先生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發現有講述上世紀50年代香港粵曲狀況的篇章,名家遺作,甚有參考價值,僅撮錄成篇,與讀者分享。

民國以來,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除了1941年到1945年的日佔時期,稍為休止之外,粵劇都是香港民間的主流娛樂,不但大受上層階級支持,小市民也同樣擁護。粵劇之外,又滋生了純演唱的粵曲歌壇。粵曲音樂人將全齣歌劇化整體為小段落,在民間流傳,形成一股唱粵曲的潮流,香港居民,即使未必喜歡這種地方曲藝,也難免耳中常聞粵曲聲音。

歌壇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十分興旺。不但演唱者眾,派別也多,而因為消費尚算普及,平民易於負擔,所以很受港人歡迎。那時香港人口,19歲至45歲的佔大多數。這批勞動人口,工資低微,但胼手胝足之餘,因為生活程度不高,仍有一點能力,作有限度的娛樂消費。他們百分九十以上來自廣東各地各鄉,或多或少,都與粵曲有過接獨,對這種由童年就熟稔的樂聲,自然有一定的愛好。有了這批為數極眾的捧場客,附設在茶樓之內,供人品茶聽曲的歌壇,生意蓬勃,相當好景。

電台和娛樂小報這些大眾傳媒,從旁推波助瀾。「香港電台」及「麗的呼聲」大量播放粵曲唱片,又鼓勵社團自組曲藝社,參加「社團粵曲」節目,並舉辦「粵曲比賽」及「公開歌唱比賽」,發掘新人。那時的報章,如《伶星報》、《真欄日報》、《明星日報》、《娛樂之音》、《麗的呼聲日報》、《銀燈日報》、《明燈日報》,全以娛樂新聞掛帥,常常刊登粵劇全套劇本,或歌壇名曲歌詞,並夾雜曲藝評論文章。單看這類以推介粵劇及歌壇動態為主的報紙數目,就可窺見粵曲當日的流行程度。

在上述黃霑先生的論述裡,把粵曲歌壇的出現說是「粵曲音樂人將全齣歌劇化整體為小段落」的結果,這和一直以來說粵曲歌壇是從「八音班」到「師娘」,再轉成「歌伶」的發展起來的觀點相異。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