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孌童」與「戀童」之別

2019-05-27

潘國森

筆者讀書識字數十年,除了學理學文,還在一些領域有過尚算深入專題研習。性科學(Sexology)是其中一項。

近年世界各地多有揭發宗教人士性侵害年幼兒童的陳年舊事,加入該話題,並不是要針對任何宗教,廣府俗語有謂:「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一教派發生高層人員喪德敗行之事,不代表該教派的信眾就一定邪人多於正人。

近日香港一宗疑似男子非禮少數族裔女童的案件尤其令人側目。我們廣府俗語有云:「寧被人知、莫被人見。」這事震驚全城的原因,是疑犯竟然公開大量與異族女童的合照,當中有很多不恰當和不雅的肢體接觸。疑犯有多種身份,是個社工,又自稱為本地少數族裔服務,既有宗教信仰、同時熱衷激進的政治活動,公然鼓吹「香港獨立」。這人的信仰並未有幫助他管束好自己的慾望,還借助工作之便,侵凌無助的幼童。現在紙包不住火,我們的社會只能將他繩之以法,至於他所屬的宗教團體怎樣善後,倒不是旁人可以干涉。

現時香港許多傳媒工作者都沒有把「戀童癖」和「孌童癖」分得清楚。在中英雙語翻譯這個專門學問入面,是個有趣的話題。

先說英文,「Pederasty」對應「孌童癖」,英文原詞在十八世紀才首次出現,專指成年男人性剝削男童,當然是拿一個男童當作女性來「親熱」。「Pedophilia」則對應「戀童癖」,英文原詞在二十世紀初首次出現,泛指成年人性剝削兒童,不分男女。不過落到「實處」,當然是男人侵犯女童最多。男人侵犯男童次之,不過這種情況可以逕稱為「Pederasty」,所以現代人講「Pedophilia」通常專指男人侵害女童。女人侵犯男童亦有,女人侵犯女童則最為罕見。

我們研究「性科學」必須分清男女兩性的差異,所以意圖將男女混為一談的「性別議題研究」都必定失敗告終。以成年施害者和年幼受性侵者的性別分類,起碼可以分成上述四種,預防男人或女人性罪錯是兩種不大相同的工作。傳媒較多錯用「孌童癖」來形容男人性侵女童,對應英文術語當然是錯。中國古代講「孌童」,其實特指在兩個男人模仿一男一女「親熱」時扮演「女性角式」的一方。

《北齊書.廢帝紀》:「九年,文宣在晉陽,太子監國,集諸儒講孝經。令楊愔傳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資?』對曰:『散愁自少以來,不登孌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簡策,不知老之將至。平生素懷,若斯而已。』太子曰:『顏子縮屋稱貞,柳下嫗而不亂,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也。』乃賚絹百疋。」

齊文宣帝高洋是東魏權臣高歡次子,他在父親和長兄高澄相繼去世之後,篡東魏為帝,是北齊開國之君,雖則帝業是高歡打下的基礎。引文的太子是高殷,後來繼位,再被叔父高演奪位,先廢後殺。北齊是中國歷史管治水平第一等差劣的割據式皇朝。

許散愁是個終身未娶的低級官員,他對太子的一番話特別強調自己一生人不侵犯男童(孌童),也不侵犯女童(季女)。由此推論,北齊以至先前東魏(還有北魏)的社會風氣倒是相當淫亂。

「孌童」是中國自古已有的用詞,「戀童」則是現代新稱謂,有細微的差別。翻譯這回事,可以高低不同的很多層次。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