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
坐在巴士的上層,在上山的爬坡路途中,忽然聽到頭頂傳來聲響,原來又碰到樹枝了。這種聲響已經聽過不少次,也看到過有工人把伸出馬路的樹枝鋸斷的情景,當然是為安全了。
在被樹枝碰撞到的巴士裡,忽然想起辛棄疾詞中的兩句話:「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又想起了去年被颱風吹倒的樹木是那麼多,今年夏天如果颱風來臨,樹還是會像去年般憂愁嗎?《金瓶梅詞話》說:「樹大招風風損樹,人為名高名喪身。」看來,在靠風面的地方,樹,不宜太高太大哩。
樹,自古就有,那麼,古人在面對樹的時候,這麼多筆劃的一個字,是如何以甲骨文來標記?回家後便上網搜查,在一個名為「象形字典」的網站裡,看到解說,原來尌是樹的本字。尌,甲骨文的左上方是一個木的符號,意指小樹,左下方是豆的符號,指的是盛器,右邊是一隻手的符號,指的是用手來抓持。合起來便是手持木苗栽種在盆子裡。金文則把尌字左上的木寫成草的形象,到了尌的本義消失後,篆文便在最左方加上木,就成了現今的樹字了。
李白詩說:「如能樹桃李,為我結茅茨。」這裡的樹自然是指栽植。《管子》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裡的樹字,有不同的解釋,最先兩個,指的是種植,最後一個,指的卻是培養了。
宋代朱熹詩說:「樹耳黑垂聃,登盤今亦乍。」這樹耳,就是我們日常吃到的木耳。我曾到哈爾濱參訪,參觀農民種植的黑木耳,都是種在樹幹上,但卻是砍下後橫放的樹幹,一排排的,甚是壯觀。可惜那年參訪的時間是夏天,不是冬天,因為如果是冬天的話,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裡,就可以欣賞到霜雪凝聚在樹枝上那些壯麗的樹掛了。
但願今年夏天的樹木,不再憂愁風雨 ,平安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