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蠟染 手織布工藝
蠟染、花藝、手織布等乃中國傳統手工藝,歷史源遠流長,部分更是來自少數民族的重要傳統手藝,每當遇上喜慶時節,正是展現這些傳統手藝的好機會--苖族以蠟染技術把布料印上各種有寓意的圖案、布依族利用色彩鮮艷的手織布製成衣裳,手織布更在2007年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手工藝流傳至今,仍是少數民族女性必要學習的手藝。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Aimee
中國傳統手工藝你或許了解過,可未必有親手製作的機會。荷里活廣場和志蓮淨苑聯合舉辦的大型中國藝術展「傳與承藝術市集2019」由昨日起一連三日於荷里活廣場一樓明星廣場舉行,當中陶藝、中國花藝、手織布、丹寨蠟染、緙絲等九種中國傳統手工藝聚首一堂,部分更設有工作坊供市民親手製作。早前記者參與活動的傳媒預覽,了解到工藝品的製作方法。
志蓮淨苑副執行秘書侯宛梅表示,志蓮淨苑的建築融合了中國傳統手工藝,希望透過是次活動把手工藝在現代社會傳揚開去,「佛寺的供桌上使用的器具包括了不同的傳統手工藝,如陶藝中以陶瓷做成的供碟、花瓶;布藝中也會刺繡經文在織物上;布簾也會採用蠟染的方法印上精細的圖案,今次整個活動中的工藝品都是環繞着我們的日常用品,我們想借志蓮淨苑這個佛教的平台,把中國文化和工藝成為一個載體,在文化傳承上出一分力。」
板藍根製蠟染染料
丹寨蠟染是苗族的傳統手工藝,染上藍色的布料透出各種白色的圖案,製作蠟染的桌上放着的工具並不多,一個小型的電暖壺內是溶成液體的蜂蠟、數把用銅片製成的蠟刀、一塊布就行了,接着是你要專注地描繪布上的圖案,「挑選一把合適大小的蠟刀,沾上蠟,然後在布上畫圖案,蜂蠟在加熱時會愈來愈深色,但蠟的顏色並不影響製成品。」身穿苗族民族服裝的楊光艷在工作坊上簡介及指導丹寨蠟染。
在布上完成圖案後,就可以染色了,把布直接浸在染缸中約三分鐘,其間要不斷翻動布以確保上色均勻,然後把布取出沖水,再浸在染缸中,重複步驟最少三次,而顏色的深淺則基於染色次數,當中布料經蠟覆蓋的部分,則不會染上顏色。完成染色後就可進行一個步驟--脫蠟,把布料放在沸騰的水中浸泡一會兒,蠟便會脫下,完成作品。
仔細留意苗族蠟染的作品,不難發現作品上經常出現蝴蝶圖案,苗族人稱這些圖案為「蝴蝶媽媽圖騰」,「蝴蝶是苗族祖先,所以我們很常畫蝴蝶在布料上,希望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楊續說。而苗族採用的上色方法均是植物染,藍色更是常用的顏色,藍色染料是用板藍根的葉子和莖淆出汁液而成的,先會用刀把葉子和莖剁細,放入缸中並加入石灰發酵,製成染料。
布依族織娘製手織布
少數民族布依族位於中國的西南部,是一個擁有較多人數的少數民族,而手織布正是當地的傳統手工藝。是次來自布依族的陳興珍(陳婆)是當地的「織娘」,她更帶同在當地使用的傳統織布機到港,示範及指導參加者織布。一部織布機的活動部分大致上可分為飛梭(梭子)、扣板和腳踏板,是次活動中的木製織布機外形相當樸素,陳婆小心翼翼的坐在織布機內,手執着繞了棉繩的梭子左右穿梭在棉線間,每次用梭子穿梭棉線時,還得顧及扣板以整理當中的棉線,再用雙腳一上一下的踏着踏板,這才算完成一下動作。
「這次的示範只有兩個踏板,用來織簡單的圖案,其實織布機可增加至四個踏板,透過不同次序的踩法來編織不同的紋路,製作過千種的圖案。」帛巴瑞創辦人朱興東在旁詳細的講解着這門手工藝。布依族會把編織好的布料利用針線拼湊在一起,製作成圍巾、衣裳等。手織布除了考驗技巧,更是考驗着耐性,「一條2米的圍巾,若只計算編織布料的時間,大約要花12小時製作。」朱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