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專家獻策灣區機械人產業發展

2019-06-30
■港科大教授李澤湘表示,大灣區機械人產業存在項目轉化率低、創新人才素質參差不齊等短板。圖為東莞理工學院機器人學院展台。  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港科大教授李澤湘表示,大灣區機械人產業存在項目轉化率低、創新人才素質參差不齊等短板。圖為東莞理工學院機器人學院展台。 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籲開放大科學裝置 提高成果轉化率 增項目研發深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帥誠 東莞報道)昨日,粵港澳機械人產業與新工科教育發展高峰論壇在東莞松山湖舉辦,論壇上,港科大教授李澤湘分析了大灣區機械人產業存在項目轉化率低、創新人才素質參差不齊等短板,並建議充分利用內地現有的大科學裝置改善這一狀況。廣東省工信廳總經濟師莊樂從則指出,當前中國機械人產業存在核心技術擁有量不足,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創新等限制,應發揮大灣區各城優勢,打造機械人產業生態體系。

在當天的論壇上,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專家共同分析探討了機械人產業在大灣區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向。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松山湖國際機械人產業基地創始人李澤湘在演講中指出,目前大灣區機械人產業正面臨着創業孵化和創新人才培養兩大挑戰。

「轉化遠比學術難」

李澤湘認為,機械人科研項目轉化的難度遠比學術研究要高,且成功率極低。「這需要機制、資源、人員保障基礎上的無數次迭代。」他舉例稱,此前內地的真格基金、創新工場分別投資了300餘個創新項目,最終的成果轉化率卻幾乎為0。

對於這一普遍存在的狀況,李澤湘認為,轉化率低一定程度上是技術研發不到位造成的,他建議,充分發揮內地大科學裝置的作用,開放給更多國內外科研團隊使用,為項目研發增加技術深度。

此外,李澤湘還表示,目前中國機械人產業創新人才也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通過總結港科大多年的教學經驗,他提議培養科創人才時應注重培育好奇心和團隊合作能力,並不斷建立聯繫與融合思維,加強快速實踐。

莊樂從特別指出,雖然機械人產業發展迅速,但中國仍存在核心技術突破不夠,應用領域有待拓展和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創新三大短板。

「比如在大灣區,我們可以將香港的高校實驗室、深圳的科研人才和東莞的製造業基礎相結合,打造出完整的大灣區機械人產業生態體系。」他說。

料AI將是產業核心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則認為,人工智能機械人產業正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隨後全球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上漲趨勢加劇,再加上信息技術、數字科學、先進製造等系列科研成果提供了技術保障,人工智能即將成為機械人產業的核心部分,他建議中國優先深入發展該領域,抓住全球新興產業的龍頭。

據了解,在論壇舉辦期間,松山湖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加速器也在松山湖正式動工,該項目總投資近12億元人民幣,建成後預計可引進50家以上的機械人與裝備企業,將聚焦新一代機械人與智能裝備產業,重點引進機械人產業上下游以及相關配套服務科技企業、行業組織和服務機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