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漢源
作為一個體育電視傳媒人,最希望的當然是能夠參與大型體育項目,例如奧運、世界盃、亞運會等等的報道;而每一次大型運動會,我都有幸去到當地進行拍攝、採訪,再作轉播傳回香港。
到目前為止,香港只舉行過一次綜合運動會:2009年東亞運動會。東亞運動會是在眾多大型運動會中算是比較小型的一種,只有9個國家及地區參加,當中包括22個項目,2,377名運動員,去爭奪262面金牌。運動會雖然規模比較細,但總算為香港舉辦過一次的綜合運動會,這次運動會的製作對作為體育電視製作人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因為香港電視台過往不大重視體育節目製作,體育節目都是以轉播為主,雖然當時香港有5個電視台,包括TVB、ATV、香港電台、有線電視以及now TV,除此以外還邀請了廣東電視台作協助的角色,但器材方面仍然是不足以應付在香港史無前例的大型體育盛事;在直播方面最多只能同時做5個項目,而其他比賽項目則只能作單機拍攝錄影,再慢慢安排重播。
除器材方面的因素外,還有部分電視工作人員之前從未接觸體育電視製作,即使有,亦一年只得一兩次,從經驗來看,要達至合格的製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體育製作有他一套的體育製作文化,每一次比賽都是即場,沒有綵排,亦不可以重來,雖然曾經有些電視台的高層說過,指:「製作體育節目很簡單,只是幾架攝影機放在一起,導演走上轉播車,控制台也只是幾粒攝影機按鈕,隨便按按,我真的不明白有什麼困難?」如這是從一個對體育電視製作不認識的人的口中講出來,還是可理解的,只是有點不太懂得尊重他人的專業,如此看來,也難怪香港體育電視製作水準會停濟不前。
在TVB工作,多年來也是協助公司轉播大型體育運動會......而2010年亞運會在廣州舉行,因為公司沒有這屆亞運會的版權,所以不用轉播亞運;適逢其會,我便向公司申請了三個星期的假期,到廣州去實地參與一下亞運會大會的電視製作工作,藉此機會,也增加了自己對大型綜合運動會的製作經驗。2010年亞運會的電視製作模式跟2008年北京奧運會製作模式一樣,因有部分電視製作人員是曾經參與北京奧運製作的,他們把奧運的製作經驗帶進這次廣州亞運會,經過兩次世界大型體育盛事的製作,我們從中得到了很多體育電視製作新經驗。當時我負責的是Picture Quality Control(電視畫面監控),經此一役我亦可以了解每一個項目電視製作人作出的意念、畫面的組合、畫面時間的取捨等等,使我得到了一個難得的經驗。
落筆之際的早兩天,在奧運會製作公司(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的朋友聯絡我,希望我能介紹一些年輕體育電視製作人給他,協助參與2020年東京奧運製作工作,成為OBS團隊,對我而言我很高興收到這個「請求」,而我亦樂於為有熱誠有盼望的舊同事們能有機會踏進國際舞台。祝福這些舊同事,能以眾多的經驗裝備好自己後,晉身國際體育電視製作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