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專題 > 正文

翻譯「帶路」 考起「雙語自由人」

2019-08-28
■何志方(前排右一)在商務考察活動中擔任現場翻譯。  受訪者供圖■何志方(前排右一)在商務考察活動中擔任現場翻譯。 受訪者供圖

何志方把自己能夠做中緬兩國語言翻譯,歸功於從小學習雙語和有兩種語言環境,可以不時切換。不過,形勢不斷發展,也需要不斷學習新的詞彙。

何志方祖父母由中國移居緬甸,其一家成為當地華僑。作為華僑子女,何志方從小需每天到中文學校和緬文學校上學,較緬甸當地孩子每天多上課4小時,假期也不間斷地到中文學校學習,掌握了中緬兩種語言和文字的讀寫能力;而在語言環境上,從小在家中與奶奶講中文、與父母講緬語,並不時充當奶奶與父母間的翻譯;他來到瑞麗做翻譯時,父母也來到瑞麗經商和生活,他每天在公司與同事講漢語、下班回到家與父母講緬語,在兩種語言間互相切換,使他對兩種語言駕輕就熟。不過,時代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詞彙,尤其需要與時俱進,翻譯效果才能令雙方理解與認同。

精讀兩國新聞學新詞

何志方說,目前就職的公司與政府間的合作相對較多,政府層面的翻譯業務也相對多一些,工作中常會出現自己以前並未接觸過的新詞彙,如地方政府間交往常用的「一帶一路」、「中緬經濟走廊」等,以前並無現成詞彙,需要找到雙方都能理解的詞彙,才能讓翻譯更準確。以前每遇新的詞彙,何志方會找更資深的緬語翻譯請教;除了教會他單個詞彙,資深翻譯更教會了他學習方法:每逢中緬兩國間的重大活動和涉及中緬兩國的重大事件,兩國的新聞媒體都會同時報道,可以分別閱讀兩國新聞,找到同一詞彙的不同表述。由資深翻譯學到的這一方法,令他受益匪淺,何志方手機中存下了數十個中緬兩國新聞網站地址和微信公眾號,每遇涉及中緬兩國的重要活動和重大事件,他都要認真閱讀兩國新聞,找到新出現詞彙的兩種語言表述方式,「這樣才能在翻譯時讓雙方都能理解,而不出現差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