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協6月起接460宗求助 一成高危想死想自殘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姜嘉軒)反修例風波持續,更演變成暴力衝擊事件,不少年輕人情緒受到影響需要求助。青協6月起收到460宗青年學生求助個案,年齡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都因近日激烈衝擊引發困擾,當中有一成人屬高危情緒問題,部分甚至出現自殺、自殘等念頭,有個案表示「社會為重」,不再以事業、學業為個人目標。學界指正高度重視目前局勢,不少學校都已制定及啟動危機處理程序,盡力保護所有學生,以及應對開學後可能出現的罷課或欺凌危機。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的「關心一線27778899」及「uTouch網上外展服務」於6月中至今,共處理459宗受社會事件影響的求助個案,年齡由11歲至30餘歲不等,當中以大專生居多。
因社會風波 有人「冇溫過書」
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求助個案均與近日社會事件相關,每當有激烈衝擊,一些人在網絡甚至在現場看見有人被捕、受傷,均會牽動神經,導致心情受到困擾,出現憤怒、無助等負面感受。在求助個案中,屬於受高危情緒困擾的佔一成,主要是本身已有情緒病的康復者,而受中度情緒困擾的則佔四成。求助人一般出現發噩夢、失眠、身體出現各種痛症;在高危族群中,更會出現自殺、自殘甚至傷害他人的念頭,情況值得關注。
徐小曼舉例,有校內成績不俗的應屆文憑試考生進行求助,原以進入大學為目標,卻因社會風波「基本上冇溫過書」,更稱能否升讀大學已經不是個人目標。
亦有本身患抑鬱症的應屆文憑試女生,深受社會氛圍影響,出現「就算治好情緒病也無法改變命運」,甚至想結束生命的想法。
青協倡設「解憂空間」
她表示,開學在即年輕學生要帶着不穩情緒從街頭、社交網絡回到校園,或難以瞬間適應校園生活中既有的規律,提醒學校教師需要多留意學生狀況。徐小曼特別提醒,面對內斂沉靜的學生更要提高自身敏感度,真誠、真心聆聽他們的心聲。她並建議學校可以設置「解憂空間」,營造寧靜、安全的環境,安頓有需要的學生。
多組織推治療服務
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則說,學校是個教育機構,首要功能是要守護學生,亦會為有需要學生提供社交及情緒支援。假如開學後學生之間有不同看法,學校會盡力協助解決糾紛,有信心透過跨界別專業合作,維持校園安全。
針對青年人情緒困擾支援需要,青協將推出全新的「全健中醫資助計劃」及擴展原有的「全健精神科資助計劃」,資助經社工轉介有需要人士接受中醫及私家精神科醫生診斷及治療。
另外中學校長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昨亦宣佈將攜手支援學生,包括社聯推出「港講訴Time To Heal」計劃,支援因近月社會危機而出現家庭或親子關係撕裂、社區衝突、心理及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預計可惠及約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