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隨想國】山貨日用品

2019-09-20

興國

在《澳門》中文版雙月刊8月號裡,看到陳思國寫的〈記憶中的行業:雜貨店為食謀/山貨棧賣家品〉,引起了我個人對舊時物品的不少記憶。

先說說山貨棧,陳思國說:「望文生義,山貨就是『山』裡來的『貨』。俗語有說,靠山吃山,山貨就是利用山上的資源,化草為寶,生產許多日用品。」

那麼山上的資源有哪些?竹、木、草之外,還有土、金和動物幾大類。先說竹,在文章中列舉了很多,其中如今比較常見的,有竹筷、蒸籠、牙籤和包子用的竹葉,在都市裡較為少見的是筲箕、竹凳、晾衫竹和擔挑(竹竿)。記得小時候常常看到的是擔挑,因為那個時候是不准隨便停車的,所以要把東西挑到工地,都必須利用擔挑,不像如今違規把車子停靠在馬路,便可以利用手推車把東西搬下。從前還有不少學校是有書法課的,像竹製的筆桿和筆筒,不但常見,個人更曾經擁有。

草製的日用品,像葵扇,家裡還有一把,但相信在處處都是冷氣的時代,葵扇已經難得一見了。蓑衣早就只能在古詩詞和文章裡才能讀到。禾稈草和竹製的掃把,小時候是家裡常備的掃地用品,如今已不復見。鹹水草是小時候買菜時常見的包扎用品,除了先用報紙包起魚類之外,有時像豬肉就直接以鹹水草包紮,這麼環保的用品,不再使用實在是地球的損失。木製的洗衣板,現在也多數被塑膠取代了。木尺和藤條,自從家長不能打小孩之後,就逐漸少見了。至於土、金屬和動物製的日用品,像砂煲罌恁B茶壺和牛角梳,到現在還在使用,但便壺和痰盂,幾乎已經看不到了。

不過,就像陳思國在文章最後說的,「山貨店雖然消失......土產品從日用品轉向工藝品發展......價值大為提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