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國慶這天,香港同胞可謂百感交雜,在家裡看電視直播七十周年大閱兵,與祖國同胞分享節日的歡樂,為日益強大的祖國自豪;然而香港這邊廂,烽火連三月,黯然無光,實在傷心難過。
電視直播國慶大閱兵,最感動人心的是,一批在世曾經參與開天闢地的前輩,被安排在車上參與巡遊慶典,繼往開來,歷史銘記着他們;巡遊也是共和國的一部史書,每個歷史時期的領導人方隊出場,完整記錄七十年走過奮鬥的路;當然,群眾遊行的場面,國慶節日快樂,都一一寫在歡欣的臉上和狂喜的舞步。
現在,我們安坐家中觀看國慶大典直播,連主席台領導人表情都能看到了,這是幾十年前想像不到的。和一位三十五年前採訪過大閱兵的香港《文匯報》記者談起當年國慶日,實有天壤之別。三十五年前的一九八四年國慶閱兵,是文革之後也是改革開放之初,由鄧小平主持舉行,世界關注程度不亞於當今。當年的通訊設備簡陋,沒有互聯網,更沒有數碼拍攝,只有菲林拍攝,報道很有難度。
閱兵場上到底會展現什麼武器?是各家媒體事前爭相探索的目標。當年新聞來源渠道有限,作為駐京記者,每天傍晚都跑到天安門廣場觀察,當時參加閱兵的軍事單位都會輪流到天安門預演,火箭導彈等重武器也會實地開動。由於是演習,不用全面戒嚴,廣場看熱鬧的百姓,還有武器業餘評論家、退伍軍人等,我們置身其中,便會得到不少資料。
「十.一」國慶節那天,為了保證閱兵順利進行,北京城區嚴密戒備,記者所住的北京飯店,就在天安門廣場旁邊,雖然北京飯店是對外單位,但也接到指令,不得接待外訪者,鄧小平閱兵座駕經過時要關窗;酒店正面的長安街花園停車場也清空了,還派駐了公安車駐守。
傳媒朋友當時坐鎮北京飯店,協調各方信息,為了衝破通訊不便,爭取翌日在香港刊登彩色閱兵照片,作了詳細計劃,在軍事博物館頂樓拍攝的記者,在拍到大型火箭裝置經過天安門前後,馬上將相機連菲林交給接應的交通員,朋友在飯店停車場接過菲林,來不及問交通員是怎樣通過保安嚴密的長安街,就馬上奔向機場,猶如緊湊接力賽。
值得自豪的是,當年國慶翌日,香港《文匯報》成了唯一刊登閱兵彩色照片的香港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