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新中國七十華誕,本來是值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熱烈慶賀的事,港人也可以輕輕鬆鬆地走在陽光下,開開心心地分享節慶喜悅,但在連場暴力並不斷升級的威脅下,交通幾近癱瘓,市面蕭條,市民都被迫留在家中或家附近,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度過了國家的生日。
跟內地城市,尤其是首都北京和鄰近的深圳、廣州喜洋洋的氣氛相比,曾經那麼令內地人羨慕、嚮往的香港今日變得死氣沉沉,市民的悲觀情緒達到頂點。多麼諷刺!
幸好今日通訊設施先進,讓我們可以留在家中跟全國人民一道歡度節慶,看到天安門廣場上一張張笑逐顏開的表情和昂揚的精神面貌,令失落的我們心裡有了些底氣──還有強大的祖國和血濃於水的同胞作後盾,迷惘的港人終會看清方向,走上陽光大道。
這也是我和身邊朋友的真切感受,一種從失望、悲憤、傷痛中找到的精神支柱:幸好我們的國家今日夠強大,也夠韌性,一定會幫助香港克服難關。
正是懷着這樣的心情,我在國慶日一大早就去看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部獻禮大片由七個故事組成,分別講建國七十年以來牽動中國人的七件大事:《前夜》(一九四九建國升旗禮)、《相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奪冠》(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回歸》(香港回歸)、《北京你好》(二零零八年奧運會)、《白晝流星》(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着陸),以及《護航》(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和建軍九十周年兩次閱兵)。
坦白說,要在兩個半小時的銀幕上呈現七十年大事,的確不好拍,也不容易吸引,事實上,我看九時放映的早場,觀眾也寥寥無幾。在目前的惡劣環境下,是預期之中,何況那並非娛樂片。但跟以往的獻禮片或特定意義的電影不同,七個故事雖然講的都是大事,但大場面不多或只閃現而過,反而着重從「人」出發,突出普通人如何透過關心、關注乃至參與其中,發揮了個人這個「小我」力量,共同實現了「大我」成就。從而突出了在建國、強國之路上,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性,個人和國家是命運共同體。此乃電影的一大亮點和突破。
不過,在此時此刻,我看《我和我的祖國》,尤其聽到同名主題曲及其歌詞,別有共鳴:「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
七十載建國之路,人民陪伴着共和國走過了多少高山和河流,彎彎曲曲,起起伏伏,總算走到了來之不易的今日,的確「一刻也不能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