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文化不是標籤貼

2019-10-03

伍呆呆

秋風起兮,又到了吃螃蟹的季節。

螃蟹和文化本來沒有關係,但偏偏有些人非要把二者扯上關係。原因在於我前些日看到的某報的某個欄目,格式是編者在每個社會新聞的後面進行一段點評。那位編輯披露了一則新聞之後循例點評一番,但點評的文字大有問題,開篇即道「這不由使我們想到余秋雨的一句話:小人。」

看到這個開篇,我有些好笑,同時不禁困惑起來。首先,披露這個案例與余秋雨及其文章毫無關係。其次,「小人」這個詞並非余秋雨先生創造的。那麼為何要拉余秋雨先生出來?

其實,那位編輯寫下這句話,除了想批評一下案例中的人物之外,可能更想透露給我們的信息是:他讀過余秋雨的不少文章。他以為有了這句話,他的「點評」就有分量了。這當然使得這篇「點評」變得不倫不類,本來想說的淺顯的道理,經這麼一繞,反而讓人興味索然。

現在很多人寫書寫文章,甚至說話,都要努力地提高文化「品味」,喜歡在文章前面戴上雲山霧罩的帽子,底下穿上莫測高深的靴子。增加「品味」本來應該是好事,但這些人偏偏並不認真地讀書,卻又想靠「引經據典」增加文化含量,於是「抓到籃裡便是菜」,使得文章裡集聚着愈來愈多的泡沫。泡沫一多,便有些像螃蟹,一頭霧水且張牙舞爪,讓讀者面對猙獰,誤解「文化」。

照此模式,我們將來大可以這樣寫文章,「看到這個女人,不由使我們想到《詩經》裡的一句話:淑女」;或者「看到這個男人,不由使我們想到《詩經》裡的另一句話:君子」。當然,上面說的是一件小事。比這更嚴重的情況正在文化界氾濫成災。

翻開報紙雜誌,打開網絡頁面,觸目皆是玄而又玄的文章。明明是談人際關係問題,非得「形而上」到「形而下」地折騰一番;明明在說提高鑒賞力問題,硬要扯上「人文關懷」。至於出版界,更是每書必炒。當年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引致圖書界的「奶製品」過剩;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引出《哈佛男孩》、《劍橋女孩》等等,每年的全國書市都有幾十萬種。

當我們把「文化」當做不乾膠到處張貼的時候,我們是否認真地想過,我們真正地理解了這兩個字嗎?說句重話,我們有沒有褻瀆這兩個字?由此想到多年前曾經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幾個月的工夫讓幾條龍變得日益像幾條蟲,毫無翻身的跡象。那種曾讓多少人驕傲一時的所謂「東方的輝煌」,已經像一抹殘霞在天空作最後的逗留。「泡沫經濟」的幻滅,是一個世紀留給另一個世紀的尷尬遺產。

而被這種「泡沫經濟」所滋養的「泡沫文化」,情況看來並不更妙。尤其危險的是,泡沫經濟的衰敗已為多數人所認識,而「泡沫文化」正像螃蟹一樣肆無忌憚地橫行,所過之處,惹來一片艷羨的目光。但我想,螃蟹無論如何囂張,終不過是一道下酒菜。它自有它該去的地方,當然絕不是文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